昨天看了肖战和高曙光演的短片《家规》,真的很好,边看边笑,肖战的演技又提高了,眼神里都有戏了。
但更让我感触的是家规的内容:挣一分,花一分;不贷款,不刷卡。
短片中,就是因为肖战演的儿子贷款买了辆汽车,被高曙光演的父亲追着打。
贷款目前在中国很普遍,可以这样说,除了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都有过贷款经历。
不过,大部分中年人贷款是为了给自己或者给孩子买房,而一部分年轻人贷款是为了消费或者满足虚荣心。
而且大多数年轻人借的是网贷,名目繁多的网贷,甚至有些是要命的高利贷。
所以说《家规》的拍摄和播出很有意义,我们的消费观是时候调整一下了。
我是标准的中年人,我的观点是:除了买房子,不能贷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任何贷款。
几年前我们买车时贷款过,但那时候我们手里有这辆车钱,只不过因为存钱的利息过于贷款的利息,所以才办了车贷。
装修时我们用过信用卡买过大件,但我们下个月也能还上。
现在我还想买套小房子(爱人不同意,不见得买得成),但我们能凑够首付,利息用两个人的公积金还差不多就够。
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想买第二套房子,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孩子。
人活着,可以有压力,但不能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人活着,可以小虚荣,但不能让虚荣心把自己拖入深渊。
原来看过几篇报道,说校园贷逼得学生自杀,或者父母给孩子还了几十万、几百万的的贷款。看得人心惊肉跳!
刚刚看了几篇关于网贷的文章,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人在网上贷款,多数都在以贷养贷,处于还不上的境地。
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第一步是怎么开始的?
要知道欲望的口子是越撕越大的,就像很多人说工资越来越高但是人越来越穷一样,因为消费水平涨得比工资水平还快。
杜绝这种现象,真的要靠好的家规和父母的耳提面命。
像肖战短片中的家规就很好,“挣一分,花一分;不贷款,不刷卡”。
或许有人说,这怎么可能!
是的,现在这个社会,不贷款、不刷卡太难了!但是不因为攀比和爱慕虚荣贷款应该是底线!
古有云,量入为出,就是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来控制或者规划自己的支出。
还有人说,上班前五年是人的资本累积最重要的五年,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重要节点。
我们家有很好的例子,我侄女上班五六年就小有积蓄,她的方法是不爱慕虚荣、存款和理财。
第一,控住住欲望才是最重要的,面子要建立在实力之上。
手机不是非得用苹果的!
衣服鞋帽不是非得大品牌不可!
当然,如果你自己不借贷就能负担这些,那就随便购买使用;如果不能,还是自动改变消费观念和降低消费水平吧!
第二,每个月发了工资先存起一部分,哪怕只存几百,要养成习惯,存了就轻易别动。
存款,不仅积累财富,而且因为这个动力和实现这个目标会让人控制消费。
因为有外债或者贷款就不能叫存下钱了。
第三,养成记账的好习惯,越穷越要记账,要知道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要明白哪些钱应不应该花。
把日常消费记录下来,每个月做个总结,看看自己的钱到底都去哪儿了,是不是走错了门、是不是应该花。
如果是高于自己消费水平的习惯,尽量改正。曾经不是有人算过吗?每天一杯星巴克的咖啡,改变的是两个女孩的命运,一个负债累累,一个自己婚前买房。
当然,这说的并不是咖啡,而是消费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女孩的人生差异。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第二个女孩一辈子不喝咖啡了吗?
错,她才可能是一辈子喝得起星巴克的人,只不过开始的晚而已,那时候她已经通过财富积累有了过小资生活的资本。
第四,自己有才是真的有。
现在太多年轻人是靠家里资助才过得上有车有房的生活,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在中国,大多数父母都是愿意为孩子付出的,都是自己紧衣缩食尽量给孩子一个光鲜亮丽的生活。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这个能力,有很多年轻人根本得不到父母的资助或者只得到一点点资助。
那要怎么办?
羡慕别人?埋怨父母?靠贷款打肿脸充胖子?
错!要靠自己努力挣钱,要靠自己拼命省钱,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肯定有年轻人说,太难了!
是,真的太难了!姑且不说面子不面子的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车似乎都不行。
我的年轻的同事们都有车,因为工作在乡镇,经常下村或者进城办事,没有车根本不行,因为现在没有公车可用,而且只有公务员有车补,而事业编和编外人员都没有。
所以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一上班都买车,大多数都是父母全包,有的是自己还车贷。
对于自己还车贷的年轻人来说,那就得放弃很多方面的享受和消费。
而对于父母能帮助的年轻人来说,也应该控制消费,每个月应该略有结余才对。
虽然这样说,我自己做的就不好,花了很多不应该花的钱,经常是月光族。
所以很多朋友劝我节省一点,为了儿子也要存钱、存钱、再存钱!
所以我要开始节省了,我要开始存钱了,为儿子以后的房子增砖添瓦,为了我们以后的养老养精蓄锐。
话归主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确太有道理,目前社会上的消费观是几十年养成的,自然不会很容易就改变。
但是应该在慢慢改变了,限制欠款人的高消费水平,《家规》这样的短片在网上传播,还选择了正能量的肖战出演。
家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