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介绍了一个关于高效学习的模式。首先反问一下什么是不高效?
1.学不进去 ,看了半天书本感觉什么都没看到
2.记不住,记了半天明天又忘了
3.明明计划好的事,却做不完
4.为什么我就是看不懂数学呢?
……
在《学习之道》里,回答了这些低效的表现背后的原因。主要原因四点1.思维方式2.记忆力3.知识组块4.拖延。
一.思维方式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问:什么是专注思维?
答: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脑细胞全力接受知识。专注思维决定你走多深,即显知识
问:什么是发散思维?
答:从整体的角度学习,脑细胞把所有的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发散思维决定你走多广,即知识的背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知识点
问: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关系?
答:专注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对专注思维的补充
学习初--需要专注,学习中--需要发散。
从专注思维转换成发散思维可以①健身,如跑步,拉伸
②看向远方
③冥想
④睡觉
还有其他
注:不要误以为专注在别的事情上就是发散,如从做数学到看英语,都是在专注状态,大脑没有发散是无法消化专注所学的东西的。
现实中大多数在专注模式上出现问题,该学的东西接受的不完全,或者接受完全了花费的时间就比别人慢。所以效果不好,内心产生自己学习不好的错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番茄法(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
现实中有些刻苦努力成效却不高的,可以想一想自己做到了发散吗?
二.记忆力
记忆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问:什么是工作记忆?
答:刚习得的记忆,比如刚学到的单词,刚学到的数学解法。工作记忆特点是在大脑中停留时间短暂。
问:什么是长期记忆?
答:在大脑中持续时间一星期以上的记忆,比如小时候会唱的歌现在还会唱。长期记忆特点是在大脑中持续长,甚至持续一生。
问:如何把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
答:间隔重复。间隔一段时间就记忆一次。刚学的时候间隔短,不能超过一天才去复习。重复次数多的时候间隔可以为三天,一周或者半个月。
看了《思维导图》,知道了大脑是倾向于图像记忆得。《学习之道》又介绍了宫殿学习法。现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记忆宫殿,实践的效果很好。
记忆宫殿:1.数字记忆法 数字1—9形象化,我的形象化:1—水杯 2—天鹅(天鹅的身体像2 3—三叶草 4—四条腿的板凳 5—手掌 6—666 7—镰刀 8—葫芦 9—酒)
2.位置记忆法 在脑海里想着一间房间位置,把该记忆的对应房间位置,回忆记忆得时候,回忆位置就好。我的位置是我的家,但我用数字记忆法的次数多。
通过记忆宫殿快速习得工作记忆,再通过间隔重复习得长时记忆。需要想象力和比喻。
相信很多理科生之所以选择理科的原因就是文科要背诵吧(我就是这样的),有了记忆宫殿法,记忆已经不成问题了。
三.知识组块
问:什么是知识组块?
答:能把知识按各个中心点分好,像整理衣服一样,把同类衣服打包好再分类别放进柜子里。把一个学科分为几大块,每个大块下面再分几小块。每个小块下面再分具体知识点。
问:如何知识组块?
答:拿纸笔把知识罗列出来,接着归纳分类。(如果脑海可以就可以不用纸笔)可以做思维导图。第一次做会觉得困难,但做几次组块就会轻松很多。
比如我写的这篇读书笔记就是把《学习之道》分为四大块,每大块又有具体说明。
注:组块后,每个“块”之间是需要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四.拖延
拖延需要克服。
问: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呢?
答:我们会逃避,逃避我们该做的事情,屈服于外界的诱惑。
问:我们该如何克服拖延?
答:搞清楚自己想要啥,给自己一个关于“自己想要什么”的答案,克服拖延不是靠意志力而要靠信仰。
我每次感觉自己拖延了就会画思维导图,找出自己拖延背后的思维是什么,自己在逃避什么,自己被什么诱惑了。找出诱惑点再去疏导自己该怎样处理它。不然它总是消耗我的时间和意志力。
这四点是一个体系,环环相扣。相当于盖一个房子,思维是盖房子场地,记忆是地基,组块是垒墙,好习惯是快速完工。
(三角形:客服拖延)
本书最后介绍了10点学习技巧和10个学习不好的技巧,我运用记忆宫殿背了下来。
1.回想 ×被动重复阅读
2.自我检测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3.知识组块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把德胸有成竹
4.间隔重复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
5.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方法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用同一种方法
6.懂得休息 ×与朋友一起吧学习变成了聊天
7.提出解释性提问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
8.专注 ×有疑问,却不找导师或同学解答
9.困难的事先做 ×时常分心,看一眼就觉得自己会了
10.心理对照 ×睡眠不足
(❌代表不好的学习喜欢,标数字的代表好的学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