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很感兴趣的书拿到手,是快快地读还是慢慢地读?手有考试教材是快快地读还是慢慢地读?大量原创文是快快地读还是慢慢地读?这时,你不禁要说当然该快的快该慢的慢,那怎样才算是快,怎样又算是慢呢?
快快读书派的特点是读书快,对阅读内容的掌握要求不算高,当然匆匆读完一遍掌握的内容也没那么多,只能依靠复习的次数来补充每次很快阅读吸收的不足之处。
相反,慢慢读书派的特点就是读书慢,内容掌握的好,不追求复习的次数,很可能整本书或者整门课学下来,前面的又忘的差不多,这时候又有一个新疑问了,为什么不多复习,复习多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忘了。可每天学习和需要复习的东西一直在滚动,连专门的阅读时间都要靠挤,更何况一直在滚动的阅读过的重要知识。
你说那就直接用,在实践中掌握。这就更提高了一个难度系数,毕竟读都没读懂或者自认为自己读懂了,更别提会用了。
那如何才能攻克会用的第一步—读懂呢?
阅读的思维流程:
Step 1:理解
Step 2:记忆
阅读的时候,我们首先做的是理解,在把这段知识点弄明白之后,我们不能继续读后面的内容,我们要立刻切换到另外一个流程——记忆:把刚才理解的内容记住!因为此时不记住,等到下次重现这个知识点不知道要多久,到那个时候或许早就忘光了,或者只剩零星记忆。
慢慢读书派之所以慢,往往不是在理解这个环节慢,而是慢在了记忆这个环节。因为记忆往往是更消耗时间,而且更累。慢慢读书派如果这时候不把知识加深印象,随着时间延长,就忘光了;于是会在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就投入很多时间。但如果你不勤快,间断重复的次数不够,寄希望于一次性永远把知识记住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了一晚上整块时间读书,好像也看不了几页,但是还非常累,最重要的是效果却不好。
快快读书派之所以快,其实也不是因为理解比慢慢读书派快,而是在记忆这个环节偷工减料,这才能更快。他们理解完知识点之后,只花比较少的时间在记忆知识上,自然就快了;但是导致的结果就是浅尝辄止,或者自认为自己掌握了,书虽然快快读完了,却没有什么效果。也就别抱怨别人的脑中有漂亮的庭院,而自己的脑中只有长草的荒原。
下面就介绍注重速度又看重效果的快慢结合法。
快:读书快
慢:笔记慢
整块时间读书的时候可以读得非常快,还不累。为什么?就是因为读书时候不再是理解和记忆两条线之间频繁切换,而是“一条道走到黑”——只理解,不记忆!
读完一个知识点,如果理解了,就不用停留下来去做记忆的工作,而是继续阅读后面的知识点。因为根本不停下来去记忆,自然读书就比别人快了,因为不用记忆,读书也不那么容易累了,可以有更多精力花在理解上。
你肯定会有疑问,这样读书是快了,但是记忆这部分工作怎么办呢?用什么时间来记忆呢?
非常简单!所有记忆工作都是在碎片时间完成的。整块时间太宝贵、太稀缺了。所以不应该用整块时间来做记忆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完全应该交给那些零碎的时间来完成。
但是要保证碎片时间能够充分利用,工具是Anki (前文已详细介绍过Anki的使用,不再赘述)。这也是为什么快慢结合派要单独划出一块时间来进行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花时间的慢功夫——做笔记(Q&A笔记和思维导图笔记也已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做笔记看上去很花时间,很慢;但是做笔记除了能增加我们的理解,加深我们的记忆之外,在时间上还有巨大的杠杆效应。
读书之后,利用效率已经降低了的时间来做笔记。如果做笔记的时间投入是1,可能就能撬动N倍的来复习这些学过的内容。这是多么值得做的时间投资啊!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笔记,就像是地上有10000块钱,他们却说自己忙着钱,没有时间弯腰去捡一样……
阅读的快与慢要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快:
速度上,阅读快。
时间上,整块时间。
这样的快,纯碎放在理解上,目标纯粹又唯一。
慢:
速度上,做笔记慢。
时间上,碎片时间。
这样的慢,慢就是快。
我们在阅读过程,心里就大致知道所读部分大概有多少是需要做笔记的。如果要做笔记的内容很多,就适当阅读时间短一些,多空出时间来做笔记;反之,就多读一些时间。总之,原则上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笔记的工作。
很多时候,读累了就想着第二天再补做笔记,即便第二天还有干劲做笔记,但对读的东西的印象已不像第一天那么深了,要恢复到第一天的水平,还要额外花精力去翻书。一天要做完读和记两个流程,这比前进两步、退后一步走得更远、更安心。更何况读书、笔记两种模式的切换,本身就是一种休息,也能保持学习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