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在我们实际计算复习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几种现象:1.轻整理,重复习。2.重整理,轻复习。3.重拓展,轻基础。
一、 引导自主整理,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目标,学习力的培养除了新知识的教学之外,旧知识的复习也是重要的获取途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但在实际的复习课中,常常是老师拿一些题,让学生练习、纠错、订正,如此反复,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标指引下,复习课上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精设问题,归纳梳理
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多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教材中寻求依托点,精心合理的设计“整理”环节,教师拎得清,学生理得清,突出复习的重点和核心知识。
如:在教学三上《万以内的加法》和《万以内的减法》后,整合两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了下面的整理环节:
三上的学生还没有具备独立自主整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的能力。本课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几个问题,巧妙的把这两单元中的重、难点有机串联,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再通过观察几个算式及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构建万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结构图。
2.巧用错题,自主整理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教师整理知识代替学生整理知识、以机械练习代替知识整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整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学生应该学会整理。在低段整理复习课中,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整理,并将一些整理方式如表格式、提纲式、图画式和线条式等呈现给学生,学生有了一些体验、经历。
在中高段教学时,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学四下《运算定律整理与复习》时,设计了以下环节:
在《运算定律》单元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几种运算定律混淆,特别是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让学生找出自己平时作业中的错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激起学习兴趣,寻找错误的原因,其实就是回忆计算所用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改编题目并进行比较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回顾了与此相关的一些知识。再有条理地记录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就清晰可见,长此以往,学生整理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梳理算理算法,构建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的各计算算理算法之间而并不是独立、单一存在的,而是前后联系、螺旋上升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计算复习课时,应系统地梳理、总结算理算法,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1.关注算法,沟通联系
数学计算中,很多的错误是由于算理、算法不明或几种算理算法混淆。因此,复习时把分散在教材各单元中的数学计算知识概念、算理算法、定律法则,融合在一节课里,通过再一次理解、沟通、对比,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弄懂各种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从根源上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在五上《小数乘小数整理与复习》一课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在本单元中,出现比较多的错误是:把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算法混为一谈,又受“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负迁移。因此,复习时把小数加减法、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进行梳理、沟通、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2.灵活运用,综合拓展
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 拓宽、 但要有个度。”在计算复习的教学中,要针对整理的知识精心设计学生的自主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整理、复习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并通过练习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扩展,便于下一阶段更好地进行知识梳理与新知学习。
如:三上《万以内的加、减法整理复习》一课时,在学生整理了两单元知识后,再设计了以下练习环节:
在前一环节整理之后,不急着做题,而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再编一编,不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还以编题这一线索,把两单元知识整合起来,能有效地理清进位与否、退位与否、估算、精算等知识间联系与区别,更能灵活的运用两单元的知识解决问题,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创设了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三、点面互通融合,凸显数学思想
复习课区别于新授和练习课之处就是要把平时一节一节所上的分散的知识,以新的视角、要求进行回顾、梳理、沟通、归纳,连点成线,集线成面,把知识的点、线、面沟通融合,并生长出新的知识点,为后续知识作好铺垫。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领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1.迁移类推,融会贯通
新课改要求重视知识间的联系,甚至学科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在计算复习课中,为使学生获得稳定、清晰的数学概念,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需要联系各学科,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扩展,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策略的多样化,并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六下《比与比例》单元的在整理复习之后,设计了如下课外拓展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开始画杠杆,有的找同桌商量,显得热情高涨。测量石头的重量与杠杆有什么关系?课外同学查找复习了杠杆知识,学生明白了:杠杆原理就是运用了比例的知识,是反比例的运用。生活中所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称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而成的,所以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就可以只用尺子,测量出石头的重量。
2.梯度推进,彰显思维
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一般要经历模仿、熟练、创造三个阶段。因此,相应的练习设计也要由易到难,分层次、有梯度,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名学生都能激发出求知的欲望,以及收获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复习课中合理地设计练习的数量和梯度是很有必要的,且要注意“精”和“准”。如:三上《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在练习之后,设计了如下拓展题:
在练习环节,针对重难点、易错题,多角度、多形式、分层次的设计,既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多样的练习中都获得数学上的收获,又能让他们在有效的练习中获得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结语】
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计算复习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计算复习课并不是机械练习、重复做题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精设问题、利用错题或几个算式,引导学生主动整理、交流沟通、归纳梳理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能在练习中适当地提升拓展、分析类比,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