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识水浒,是在儿时的电视中。听着熟悉的《水浒传》的前奏响起,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期待着电视中出现振奋人心的新的剧情。前些日子,天气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乘公交上下班,途中无聊,喜马拉雅上便用水浒打发时间,那一个个模糊的儿时记忆的人物及故事慢慢清晰地出现在眼前,热血沸腾中感觉自己亦成了一名梁山好汉。
这个暑假,马上进入初三的丫头被布置阅读《水浒传》,我心里默默:有着儿时电视和最近听书的基础,我在丫头面前还是可以卖弄一番的。
事实是——
一个下午,丫头率先捧起了这本书,但至晚间时,仍在序言里徘徊不出。我去时,她很焦躁地问我,这里的“武德皇帝”我查了是唐高祖,这跟故事的发生时间宋有什么关系?我一时蒙圈,看她半天进展蜗速,心内焦急,于是乎,声调拔高:“我也不懂呀,你看了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两人开始话不投机,呕气。
在现实面前,我冷静地思考了一下,遂决定,对于这本一百回的章回体“巨型”白话小说《水浒传》采取了和丫头共读的模式。节约丫丫的时间,由我先读,初步扫清白话文中的文字障碍,注解出音和义。然后丫丫读,可查漏补缺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考虑要不要二次查找资料或还有别的一些障碍。当然后来也弄清了“太祖武德皇帝”并不是丫头单纯查找的“武德皇帝”,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看来查找资料时要全面和正确,不然会搞出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
万事开头难。我打开书,发现需要查找的资料较多,加上还要照顾丫头的饮食起居,每天只能进展五十页。这样过了四五天,慢慢的,重复生僻字、词不需要再查找资料,笼罩其间的云雾渐渐消散,水浒故事慢慢地一个个活活地从书中跳出来,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这时候,一天最多能进展一百页,很有成就感。
算算一本书近九百页,待我读完便是漫长的时间,我们便玩起了看书接龙。当我看到三百多页时,让丫头开始晚间阅读,我就去阅读《天龙八部》了。哪知道丫头神速,很快便赶上了。于是我也加油挤时间,而她趁我洗衣、买菜、做饭的当儿捧起书越发看得带劲儿,后来发展成早餐午餐也捧本书,手累了便夹在琴谱架上看,看来无形中也接受了自己吃饭太慢的现实。
金圣叹在给《水浒传》作序时说“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确实不错。且不说书中写了那么多人物故事,各自有自己的一份英雄豪情,没有一点重复累赘,单是施耐庵的文采便着实让我佩服。比如书中多处描写柳树,无一重复,“含烟御柳、金丝拂地、晓垂锦旆、风拂青帘、柳绿如烟”。多处描写天气,“风和日暖、云遮峰顶、日转山腰、落日带烟、红轮低坠、玉镜将明、长空皓洁、残雪初晴、薄云方散、月挂如银、冰盘如昼、盛暑炎天”。比如描写人物外貌,“龙眉凤目、皓齿朱唇、明眸皓齿、袅娜纤腰、蛾眉紧蹙、粉面低垂、髭须似雪、发鬓如霜、绿鬓朱颜、蟹眼鹤顶、轻移莲步、款蹙湘裙”。描写青松,“青松屈直、苍松老桧、虬枝错落、松青泼黛、青松满径”。其他还有“翠柏阴森、亭馆低轩、盘坡转径、揽葛攀藤、曲槛雕栏、绿窗朱户、琼台瑞雪、碎琼乱玉、扯絮撏棉”……这还是书中前一百页的一部分“颜如玉、黄金屋”。此外,书中俗语也是很多,读来很有当时名风名俗的味道。
话休烦絮。现在书我已看完,静待丫头看完以后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