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向爱而生

        我一直觉得在人的一生中,搞清楚两个字会很幸福,一个是"爱",这是一个用一本书都未必能讲得清楚的字,暂且跳过不谈;另一个是"死",死亡在中国文化里是很忌讳的一个词,西方的文化里认为不把死这件事搞搞清楚,不知道该怎么活,而在中国儒家孔子的一句"不知生,焉知死?"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可是生命的死亡是比日出日落还要必然的一件事,又怎么能真的回避得了呢?既然回避不了,那么谈谈又何妨?

日落很美,有没有?

        我相信人生幸福的标志除了好好活,还有好好死,同好好活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定义他自己的好好死。在我定义中的好好死,一是自己死得不要太痛苦,本来所有的生命都一样,都需要落叶归根,回归物质状态。泰戈尔写过"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所以如果在回归故土之时,能够没有那么痛苦的带点美感的跟这个世界 say goodbay,或许不能用优雅来形容,但至少会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生命的尊严。第二个可以定义为好好死的条件是在别人不需要我的时候死去,有时候想着如果在被嫌弃中死去也真是件了无遗憾之事,因为这样的死亡带给生者的苦痛是比较低的。我无法忍受爱我的人们那么需要我,而我却不能陪他们走得更远,这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痛苦。也有人认为人有两次死亡,一是物理生命的结束,二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记住你的人死去,按照这个定义,真的会有人永垂不朽,当然我没有这样的追求。

日落很美,有没有?

        人类社会,或者再广泛一点的说,整个生命世界其实是毫无公平可言的,但死亡真的能算是一件勉强公平的事。据说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会死的物种,不知道这是不是爬上食物链顶端的代价,不仅要被生存本能驱动,还要被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死亡的恐惧感笼罩,难怪人类社会要么就索性不提这事,要么就整出点来生的概念以抚慰我们这颗脆弱的心灵,可能宗教出现的作用之一就是降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前几天有看到文章的标题是"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内容没细看,但真的喜欢这句话,让我想到日本有小学给孩子们的生命教育课内容,是让孩子们亲手养大一只鸡,从毛茸茸的鸡宝宝,一天天陪着看着它们长大,然后必须再亲手杀了,吃了,孩子们不得不痛哭流涕的吃了这只自己养大的鸡。这对鸡残忍吗?这对孩子们残忍吗?我不知道。美国一位父亲在儿子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两句话:"我愿你们能够被不公正的对待,唯有如此,才懂得公正的价值;愿你们遭受背叛,唯有如此,才懂得忠诚之重要"。我想套用这位父亲的逻辑来猜测日本这个学校这样安排课程的目的,

"唯有亲历失去的苦痛,才会更懂得拥有的意义"。

   

日落很美,有没有?

      曾经听过的一个断了双腿的汶川地震幸存者的演讲,内容大概是,

十八岁是人生最美的年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八岁,那年十八岁的我们住在一个寝室,这个寝室里的兄弟们成绩优异,汇聚了班长,团支书及各科课代表,我们说好一起考大学;就在那个平凡的下午,数学老师唰唰的在黑板上写着公式,突然教室就开始晃动,然后还没来得及反应,同学们就被重重的压在石板下面,同桌的女生问我,我们会不会死? 我努力的抓住她的手,很久很久以后,她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她不行了,让我坚持住...我今天代表我不能来的同学和我的兄弟们来进行演讲…

        我泪眼朦胧听完了他的演讲,我们并不知道是太阳先升起,还是意外先来临,或许所有关于"死"的思考只是为了更好的"生"。

      对于尘世的很多东西,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爱,深深的珍爱,深深的想去呵护与捍卫...所以才想把可能的去向想清楚

        江北落叶:三观比五官还要不正,平日职场搬砖,闲暇读些有温度的书,偶尔码些有温度的字。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