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中,或者说在我们身边,由于各种原因,能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第一位的应该说不在多数。然而,今天早晨听了刘曦遥心理学老师讲的一个关于《人和人最重要的关系很多人都搞错了》微信短视频后,深受启发。
由于自己在这方面也是一贯这样认知的,所以听后觉得非常认同她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不过,她在短视频中说的一些话还是让我感到有点心惊肉跳。为什么说得这么夸张呢?因为她在视频中所说涉及到了家庭中最敏感一个话题——男方的父母要不要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
刘老师是这样来说谈论这个话题的:永远应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关系的第一位。一家三代人活在一起,几十口人,如果亲子关系变成了第一位,就是你们看到的小皇帝,一家人全围着这一个娃,这个就完蛋了,这个就叫本末倒置。老公原来最早就特别希望他爸妈一直在我们家。我说那不行,我们这个叫一家四口(她家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哈,一定是大于你的原生家庭的,你的父母是需要让位的。父母永远是我的客人,你老了我可以赡养你,我可以照顾你,但是你不能在我这个家当主人,这点也是我们心理学非常非常强调的。这些关系捊顺了,你所有的关系都是顺的。
哈哈,当听到这位心理学老师说男方的父母是客人时,我真的是被惊了一下。
可以想象,一个非常赞同老人不应该与结了婚的孩子们住在一起的人听了这样的话语都会被惊到,那么,对于那些老觉得父母就应该与孩子住在一起的人群来说,就更不用说会被惊到了。我猜想,也许后一种人群会觉得这位老师的这种说法有些荒唐,甚至觉得简直就是胡扯。然而,不得不说,学习过心理学的人就是有些不同。我觉得学习心理学最大的好处便是,让人说话做事不拖泥带水,能够做到干脆利落,学会在合适的时候能做到断舍离。
不知听过这个短视频的人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这些关系捊顺了,你所有的关系都是顺的。”足以见得,这一关系如果不捊顺,对家庭关系的危害会有多大,会为一个家庭带来多少无法处理的麻烦。在我看来,这个短视频的重心应放在这里才对。因为,毕竟真正的关系好坏与否不是看单个或某一方面的关系,而是应该看总体的关系怎么样,是否和谐。
然而,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也许没有多少人能把这层关系捊得很清楚,原因当然很简单啰:一是个人认知意识的问题,可能没有这个意识;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可能大家都觉得放不下所谓的面子,会觉得成了家后不与父母同住在一起就是不孝顺,担心会被人说三道四。特别是对于一些单亲父母家庭,要想理性的把这层关系捊清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听后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生活中一些夫妻关系好,从大原则上说其实有许多是因为性格本身就合得来,这种情况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好像不是什么难事情,甚至觉得那是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事。然而,当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时,我发现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如果夫妻两人的性格本身就合不来,关系能相处好掉,这种情况要想再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第一位就很难做到了。”
鉴于种种夫妻关系相处不好的原因,我这样去想问题:“家庭中,在夫妻关系上找不到落脚点,可不可以到其他关系中寻找其它出路?”听了这个短视频后,我觉得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应该说,到其它关系中寻找出路最少已经不是家庭关系真正和谐的上上策了。我觉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上上策当然是,要尽力把不好的夫妻关系挽回,如果确实存在矛盾应尽力去想办法解决,实在没有办法再去寻找另外的突破口。这样的话,才能从根本上把其它关系捊顺,把它们处理好。
夫妻关系有没有摆在家庭关系的第一位,似乎真的关系到一家人的幸福呀,应该引起重视,在合适的时候做好断舍离。
感言:对于父母双亲都健在的家庭,孩子结婚后与父母分开住,那倒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那些单亲父母的家庭来说,特别是那些结婚前一直就与单亲父亲或母亲住在一起的家庭,结了婚后忽然要处理这种分开住的事,还真是不好处理,如果单从情感角度来说事,一下子要分开住还真是有些显得残忍了。然而,为了长时间的相处融洽,其实还是需要做适当的断舍离,狠心作出让老人单独住的决定。当做好了第一步的断舍离,后面就只需要去处理责任承担的事了,该履行赡养义务的就去履行,该尽孝的就去尽孝,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我们去照顾他们,去陪伴他们,而其他的时间都应该让他们做到自食其力。即使是父母,我们也不应该让他们想着去完全依赖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