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参加民间比武,结果30秒被击倒3次”的新闻登上了各大网站的头条和热搜,直至今日,神志清醒后,马老师仍然坚持“功夫点到为止,本可打到对方鼻子骨折”。
我想到在比武视频中的一个细节:马老师第一次倒地后起身,用手指着对方说了什么,可能因为录制的原因,我没有听清说什么,但从赛后马老师的言论来看,当时多半也是说了类似于“你怎么下手这么狠”或者“你不按套路来”之类的话语。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关于孔乙己在听到别人说他偷书时的一段描述: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马老师固然是太极拳的武术大师,但从没有人说他是格斗大师。武术跟格斗不一样的,要知道亚运会里的武术项目也只是表演赛,并不是对战。所以武术嘛,跟格斗,从字面上看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武术可以说是点到为止,可以有各种套路和规则,但格斗只有一个规则,就是把对方击倒。
因此,管你是“偷”还是“窃”,管你是黑猫还是白猫,管你使什么招式,就要实实在在地真打。大师们要是还是讲究套路和规则,那对不起,为了您的身体健康和名誉,还是请您远离格斗吧。
(二)
其实,不止武术大师,还有广大观众,都应该给武术一个正确的定位,这个定位需要与格斗实战区分开来。
有很多人借本次事件再次唱衰武术,就是因为很多人,包括观众和武术圈内人士,都没有给武术一个正确的定位。
就像UFC格斗跟MMA也有区别一样,在八角笼里的傲视群雄的“嘴炮哥”到了拳台上不一样让梅威瑟一顿胖揍吗?
看似都是拳脚功夫,但专业是不同的,这相差很大。就像医生也不是全能的,你让一个看心脏病的大夫去治皮肤病,他能行吗?
马老师曾说他击败过MMA冠军,我不知道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水分,但如果把一个MMA冠军囚禁在传统武术套路和规则的牢笼里,马老师真的未必不能击败他。
古语道:隔行如隔山。
行业不同,放到一起来比试是不太恰当的。
(三)
当然,我也不是说武术就是只具有观赏性。
武术的招式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组合拳”嘛,说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又有各种派别,其实就是根据各自对武术的理解而发明了很多不同的“组合拳”。
这些“组合拳”有没有用呢?
我认为是有用的,但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
金庸曾有一句名言:“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以势赢者势颓则,以力胜者力尽则亡。”
意思就是:天下任何武功,都有自己自己的不足,防守的再好,也有破解方法,只要意识、攻、守、应机变化等速度远远高于对方,势必游刃有余!
这一语点破了武功高低的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速度。
当然,我觉得在这里还需要再加一点,就是力量。
其实,速度和力量这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基本可以说是相辅相成。除去个别极端的例子,大部分人速度快,那力量也不会弱的。因为,无论速度还是力量,其实也都要建立在出色的身体素质这个基础之上——这也是武术这套“组合拳”管不管用的基础。
如果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做保证,就没有爆发力,也就更不要提速度和力量了。没有身体素质,招式再好,出手缓慢——打不到人,没有力量——打不倒人。
换而言之,一个身强力壮,有速度和力量的格斗小白,实战中使用王八拳也能打败弱不禁风的武术大师。
更何况如今的马老师将近七旬,他的速度和力量能有多少,可想而知。
所以,不止是中国武术,就是格斗中的组合拳,慢了都就成了花架子。
另外,花架子的表演赛也不是武术特有的,您可以看一下美国的WWE(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摔跤比赛,想必也是赏心悦目的。
我的意思是,想比试武术跟别的格斗孰优孰劣,得找身体素质差不多的两个人来比。像拳击、摔跤等正规的格斗比赛都是有重量分级一样,找一个重量级拳王打一个羽量级摔跤手满地找牙,就说拳击比摔跤厉害是不合适的。同理,找一个老弱病残或者“白斩鸡”来跟一个肌肉男比试也是不合适的,期望一个七旬老人能像UFC选手那样暴力格斗,这本身就是一种臆想和强人所难。
中国武术人士,还有别的格斗流派的人士也是,想在格斗场上扬名立万,还是先把身体素质锻炼一下吧。这里说的身体素质是需要苦行的,而不是养生。
当然,大爷大妈们练练武术来养生也是挺好的,但吹牛能打还是不太好的。
(四)
马老师们觉得自己能打,这有点吹牛,这其实很平常,谁不吹点牛呢?
但吹牛吹得时间长了,加上周围人也都附和,那一来二去,马老师们就可能真的觉得自己能打了。于是,不止嘴上吹牛,行动上还真要跟别人打一打了,这一打就露馅了。
马老师被KO的视频中还有一个细节:当马老师倒地不省人事之时,周围有好多人,在第一时间——真的是第一时间,应该是早就准备着、等待着马老师这一倒地的时刻来临了吧。
这个细节反应出一个问题,其实周围人有好多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知道马老师一定会被KO的,但想必在赛前,没有几个人对他好言相劝吧。
一大群人在等着看马老师出丑,又在赛后讥笑其为跳梁小丑,可这一出戏的始作俑者不正是你自己吗?
这一幕与《皇帝的新衣》多么的相似。
我的父亲认识一位大学校长,不是中文系的,但爱好写诗。其水平虽没有韩复渠的《明湖赋》、《咏泰山》那样让人笑掉大牙,但也好不到哪去。可他自己却陶醉其中,每每有新作,都发到朋友圈里。因其位高权重,于是很多人都去点赞,有的还会留言“好诗”。这样一来二去,其自信心爆棚,自费印制诗集一部,逢人便送,依旧收获一片赞誉声。但我想,这其中必有背后哑然失笑的人。
《皇帝的新衣》看似荒唐,但却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
大家都知道皇帝们没有新衣,只有他自己相信自己穿着新衣,而且面对于非议之声,他还会指着对方反驳道:“老子的衣服漂亮着呢!”
2017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冒牌上尉》,讲述了德国战败前夕,一个不满20岁的德国逃兵威利·赫罗德穿上捡到的上尉军官服,摇身一变成了上尉赫罗德。从一开始身披上尉军服得到了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他就欣然接受这个新身份,并且愈演愈烈,无法自拔。从死里逃生的惊弓之鸟修炼成被权力掌控不能自拔的恶魔,乃至屠杀了上百名囚犯,并且以“抵制日益膨胀的失败主义,继续为德国战斗下去”的借口去为自己脱罪。
这个故事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荒唐,让人惊讶于一个骗子怎么能肆意妄为到这种程度?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冒牌上尉”威利·赫罗德是真实存在的。
也许就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样,对别人的诽谤说多了就成了“真的”,对自己的谎言说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因此,皇帝们才会穿着“新衣”,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大街上。
(五)
对于马老师这次迎战事件,我在随后的报道中得知:马老师一开始的对手是位年龄相仿的武术大师,但因故临时退赛,换了对手,这才把马老师推到了这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这位大师也太不讲究了!
想到之前一场马老师约战的格斗中,马老师在最后关头果断报警避险,也许马老师还是有一定自知之明的。
但,想到他的那些豪言壮语,我仍然很好奇他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没穿衣服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