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如果说前文着重介绍的是天地日月这些空间属性的东西,那么由此《千字文》则开始介绍时间的观念。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冬夏的交替,四季的变换。但里头隐藏着一套中国传统的宇宙人生观,需要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四季会循环交替。现代科学看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形,有远有近。而远近的不同,造成了吸收能量的不同,从而导致四季产生。
古代科学,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四季的变化。前文解释过阴阳的概念,阴是积累状态,阳是放射状态。春夏秋冬四季,古人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阴阳变化过程的扩充。
这个过程,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详细描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的三个月,叫做发陈。陈,指的是冬天积累的,收摄的状态。发,则是将积累的东西,积累的能量生发出来。这个时候,天地焕发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有一首著名的日本俳句说:“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描述的就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为了顺应这个生发的状态,应该晚睡早起,舒展肢体,使情志宣发开来。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就是舒展肢体,宣发情志的具体操作。除此之外,娱乐,饮食等也可适当做出改变。我们应该保持生发状态而不是收敛,给予而不是掠夺,奖赏而不是惩罚。如果违反了春天生发的状态,则会伤肝,夏天出现虚寒的病变。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三月开始生发,到了夏三月,则生发到了极致。蕃秀,指的就是生发到极致后万物繁荣秀美的状态。在这三个月,为了顺应生发的状态,同样应该晚睡早起,少烦恼,少生气,更不要厌恶炎热的天气。这时候情绪可以活跃外放,使阳气得以宣散。如果夏天阳气没能充分释放,则会伤心,秋冬产生疾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到了秋天,则从生发状态,转入收敛状态。这个时候,天高气爽,万物成熟。物壮则老,万物成熟后转入收敛状态,有人看到会产生悲哀情绪。如《长歌行》说:“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但刘禹锡一反常态,不同意自古的悲秋情绪,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人也要效仿天地的收敛状态,早睡早起,使神志安宁,从而减少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和夏天若所爱在外的释放状态不同,秋天要无外其志,不要让情绪过分外露,以此养肺。违逆秋季收敛的状态则会伤肺,冬季产生疾病。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则收敛到极致,转入闭藏状态。自然界冰天雪地,阳气深深内藏。人也应该顺应这种状态,不要让阳气外泄。所以冬天可以早睡晚起,等到天亮再活动。这时不止要无外其志,应该更进一步使志若伏若匿,把神志深藏起来,默默长养,以待春天生发。违逆冬季收藏的状态则会伤肾,春天产生痿厥。
往期回顾:
【连载】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略讲 1、入门且一笑,故纸捧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