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饭桌上听来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桌人吃饭,大家讨论孩子教育问题。
当父母的吐槽孩子很难教,还没当父母的A君说其实难搞定的是父母。
A君讲了他的童年经历,来证明孩子很难做。
童年时,A君父母是双职工,工作很忙,通常要五点多才下班,但他四点多就放学了。
父母每天叮嘱,放学回家要先写作业,写好作业,再出去玩。
他很听话,想着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不能让他们再操心,每天放学,真的先写作业,再看动画片。
按道理,他已经算很听话的,应该得到表扬和鼓励,可等待他的却是父母的责骂。
原因很简单,他写作业大概需要的时间是半个小时,写作作业,刚打开电视看看几分钟,父母就刚好回家。
父母工作一天,一回家开门就看到孩子在看电视,自然气不打一处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一顿再说。
他们的想法很直接,我们每天累死累活,你这小子却不听话,天天只知道看电视,一点不懂得多读书,该好好教育。
刚开始他会解释,我是写完作业才看的,可当他一次次拿着作业本走到父母面前,想证明父母冤枉了他时,父母的反应出乎意料。
父母说,作业写完了可以复习啊,只知道看电视,以后看你能有什么出息,然后就不管他去做饭了。
那一瞬间,他感到有点绝望。
冤枉不可怕,因为父母不了解真相,更可怕的是得知真相后,他们不会说一句对不起。
没人在意他的感受,他开不开心,是不是受了委屈。
也许自己可能不是亲生的,有时他会这么想。
A君的故事让我沉思许久,因为我也这么误会过自己的孩子,情景惊人地类似。
有天吃晚餐,小妞儿一口都不肯吃,把她抱到桌前,没两分钟又跑到沙发上玩玩具。
我端着饭跟在她屁股后面喂,还是一口都不吃,只管东玩一下,西玩一会,像打游击战。
我感觉自己的火气蹭蹭往上冒,我辛苦地追着你喂饭,你却不停地捣蛋。
现在不吃饭,等下不准喝牛奶,我吼了一句。
先生看我已经崩溃,迅速跑过来救场。
我气呼呼地回桌前继续吃饭,婆婆刚刚从楼顶收完被子下来。
我向她吐槽:“小妞儿最近太惯着了,喂饭一口都不吃!”
婆婆说:“在你们下班前,她喝了绿豆粥,估计肚子还饱,所以不吃。”
原来,她不是调皮也不是要作对,而是吃饱了肚子装不下。
得知真相,我的怒气一下消失殆尽。
放下筷子,我跑过去抱着她:“妞妞,妈妈跟你说对不起,刚才误会你了,我不该大声吼你,你能原谅妈妈吗?”
小妞儿对我说:“我不生气了,妈妈不哭!”
她才两岁,但只要你有耐心,大人的怒火,大人的认错,她都懂。
我想起,很多人在小时都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都讨厌被人冤枉,那种感觉就像莫名其妙吃进去一只苍蝇,想吐出来却吐不出来,很难受。
父母的冤枉,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怀疑,他们会不信任自己的父母,这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有一个表姐,孩子读四年级,在学校受欺负从来不跟她爸妈说。
以前和其他人冲突她也给父母讲,父母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你又惹事了,快给人家道歉!
父母的反应让她养成有心事不跟父母说自己默默承担的习惯,反正说了也是自己的错。
可是一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毕竟有限,受的挫败越多,支持越少,她最后难免会越来越孤僻。
年初家长会,老师就点名让她多陪陪孩子,给孩子安全感。
如何才能少冤枉孩子,或者少冤枉其他人呢?
1.在不确定真相之前,不轻易下结论。
冤枉经常来自我们的第一反应。
孩子爱看电视,该骂,孩子不吃饭,是他又开始调皮了,该打,孩子不写作业,该送到老师那里重点辅导,这些都是第一反应。
与第一反应对照的是第二反应,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他看电视,因为没人陪他玩。
为什么他不吃饭,因为之前已经吃饱了。
为什么他不写作业,因为他写完了,或者是根本不会。
第二反应,更接近事实,了解事实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只有父母能管住自己时,他才能管住孩子,不是火烧眉毛的事,让自己缓十分钟再处理比较好。
2.建立沟通渠道,让双方能平等对话。
平心而论,有多少父母给过孩子话语权,尊重过他们的想法。
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我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就像A君的父母,不让你看电视是为了你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
一件事只有父母的判断,没有孩子的解释,往往容易产生误会。
氛围好的时候,你可以和孩子说,如果爸妈有做错的地方,你可以跟我们说,不想说的可以发信息,不想发信息可以写信,总之,要让我们了解你的想法。
一旦双方形成好的沟通习惯,冤枉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
3.说“我爱你”很容易,说“对不起”超难。
很多父母会向孩子表达爱意,还很多父母不善于向孩子表达歉意。
为什么父母要做一个永远不会错的人?
大概是想保持在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可权威也会犯错,权威也不需要不断修正自己。
犯了错不敢承认,犯了错还找理由,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是没有权威可言的。
孩子并不期望父母完美,犯错之后能坦然承认错误,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眼见不一定为实,冤枉难免发生,身为父母一定要懂得向孩子说“对不起”,这样将来孩子犯错时才有勇气面对承担。
为人父母很难,为人子女又何尝不是,想要孩子改变,父母必先自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