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熊培云说小人物也有大命运,也有值得去回味的人生。一直以来我觉得我对家乡的情感很渺小,直到看了《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直到读到了作者的爱乡情怀,我才感慨,原来世界上也有人和我一样,只是作者用他的文字把他的感情抒发出来了,如此的真实,让人感动不已。而我认为无人可以读懂,听懂,就不曾说起,更不曾写起。细想是自己的懒惰,是自己的不自信,是自己对自己的家乡如此藐视。而当我想通之后,我决定把我这个小人物的村庄,小人物对家乡的情愫用我小人物的笔调慢慢道来。
(二)
寻找童年,回想起童年,纯真,质朴,快活,仍然留在我心底。
春天的采蕨菜,小伙伴们相约一起上山,一会分散开来,只听得见在野草丛中爆出一阵欢快的叫声 “哇,我找到一块好多的地方哦!” “我这里有好多呀!”嘴里不停的欣喜狂叫,手里还不停地采。对蕨菜爱生长的地方小小的我颇有一些第六感,通常是在干枯的杂草里,看上去软绵绵的杂草堆中会嵌着长大的蕨草,长得叶子伸展的很开,即使当时看上去是那种枯黄枯黄的,有点干瘪的样子,但是还能看出当年茂盛的痕迹。寻着这颗扒开,就能看到胖胖的蕨宝宝,有的是刚刚冒出土面,有的是刚长出一支筷子那么长,眼睛一眨亮,就轻轻的采断,纳为自己的胜利品,心里满足、得意得无法形容。也有看到一个被新鲜采断的痕迹,是哪个家伙先我一步来呢?头脑里轻轻的闪过这个念头,来不及猜想已在寻找下一个目标了。
(三)
拔竹笋最有趣了,记得我们最喜欢在小江边,可能因为水源的关系,两边长满了密密的小山竹,当然还有荆棘,虽然荆棘上长着刺,但是好像一点也不防碍拔竹笋的人在里面串来串去。小时候因为大部分时间在上学,等我们去拔的时候已经有条先明的小道,有点像地道站里,只是更小,只能容得下我蹲成一团行走,顺着这条小道仍然可以找到刚刚长出来的小笋,有的刚破土而出,头顶上还顶着新鲜的泥土呢!长得可爱,盯一会,是想拔呢,还是让它长,就这样要犹豫一阵,最后大半会放弃继续寻找下个目标,心里想着等它长大些我再把它拔回家。
(四)
摘茶苞和茶片,茶苞是油茶树上一种特殊的果子,在清明节前后,是油茶树长得最旺盛的时候,那时油茶果子和树叶都属于幼龄,容易发生异变。茶片是茶树叶病变面成的,嫩嫩的,厚厚的肉片,吃起来微甜。茶片比较常见,茶苞比较少见。记得有一次听到哥哥姐姐们聊天说到他们有采到过又大又圆又甜的茶苞。从此,我就盼着哪一天也能摘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茶苞。一到这个时候总会约上小伙伴去附近的山上采摘。也有时是顺道在山脚下寻上一会,希望能有惊喜出现,每每这个时候找到的总是茶片。至于那胖乎乎的茶苞却成了我心底的的一种情愫,最后沉淀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
(五)
关于野果子最深的还有刺泡。家乡比较常见的是那种带藤状的,上面长着刺,刺泡在清明的时候成熟。长在枝头上一团一团的,还没成熟的时候是橙红色的,慢慢的变红,直到红得发黑。记得以前去地里干活会偶遇这种野果子,偶遇多了,就在我小小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副“刺泡地图”。有时会特意捌到那个地方去看看我地图上的某棵刺泡树有没有成熟,仿佛那些树是我多年前种下的。有时候正巧,刺泡成熟了。远远就能看见红红的小圆点点缀在一片绿叶之中,快步走到跟前,发现是一棵刚刚成熟的刺泡树,都没有采摘过的痕迹,心中不禁一阵暗喜。我一边摘一边往嘴里送,味道甜甜酸酸的,是我到目前吃过的最好吃的水果。如果碰到一棵大树,我会全部摘下来,放一些在口袋,想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到家时发现全部挤烂了,看着染红的口袋,又想哭又想笑。想哭是因为这样辛苦辛苦摘来的就这样没了,想笑是因为我的口袋也变成刺泡口袋,那味道和颜色已经全部融入我的口袋了。
(六)
放牛是小时候最少不了的节目了,除了天气寒冷的冬天每天只放一次,其他时间都要早上放一次,晚上放一次。说起放牛,其实和现在的溜宠物很像,只不过是我们当时溜的是个宠然大物,是家里耕地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还得在野外找有青草的地方溜。小时候,我不喜欢早上放牛,因为放好了还得去上学,时间很赶。一轮到我们家放牛,我都会在晚上躺在床上或早上起床前想好地点?得找个近一点的地方,草长得茂密的地方。有时找到的地方比预期的更好,看着牛儿吃得很香,到回家时候,看着牛儿的肚子满鼓鼓的。跟在牛后面走回家,看着它的大肚子鼓得高高的,走起来一晃一晃的,一路上都感觉美滋滋的。下午放牛一般都在不上学的周末或暑假,一般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有时把牛放到空地或山上,我们就可以自己玩自己的了,童年就这样无忧无地渡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