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 《最後一課》
文學背後,有兩個基因:愛和恨。 舉一例,是我最近的俳句:
「我像尋索仇人一樣地尋找我的友人。 」
這可以概括我一生的行為。 你們見過這樣強烈的句子嗎? 說起來,是文字功夫,十五個字,其實不過是有愛有恨,從小有,現在有,愛到底,恨到底。
各位都有愛有恨,苦於用不上,不會用。 請靠文學吧。 文學會説明你愛,説明你恨,直到你成為一個文學家。
接著講,「生活是好玩的」。
安德列·紀德(André Gide)的書,我推薦給大家,很好讀的。 良師益友。 他繼承了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中間人。 我現在還記得紀德的好處。 當時我在羅曼·羅蘭家裡轉不出來,聽到視窗有人敲,是紀德,說:「Come on,come on!」 把我帶出去了,我永遠心懷感激。
紀德有書叫《地糧》(要找盛澄華的譯本)。 他說:「人應該時時懷有一種死的懇切。 」(原話記不真切了。 我是慣用自以為達意的方式重述)這句話,你們能體會嗎?
我可以解釋,如果你們能領悟,聽我的解釋是否相一致。 人在平時是不想到死的,好像可以千年萬年活下去。 這種心理狀態,就像佛家說的「貪、嗔、癡」——「嗔」,老怪人家,老是責怒;要這要那,叫「貪」;一天到晚的行為,叫「癡」。 總之,老是想佔有身外之物,買房,買地,買首飾,買來了,就是「我的」,自己用完還要傳給兒孫。 放眼去看芸芸眾生,不例外地想賺錢,想購物。
學林有個親戚,打三份工,心肺照出來,全是紅的,然後就死了。 心理學上,這是個工作狂,其實還是想佔有。 他數錢時心裡有種快樂。 拼命打工賺錢,筋疲力盡到死,這不是幸福。 那些億萬富翁億萬富婆,也不是幸福。 一個人不能同時穿兩雙鞋,不能穿八件衣。
家裡小時候也是萬貫家產,我不喜歡,一點樂趣也沒有。 推到極點,皇帝皇后總算好了吧? 你去問問他,如果他們看得起你,就會訴苦。
所以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麼? 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
憑這個,憑這樣一念,就產生了宗教、哲學、文化、藝術。 可是宗教、哲學、文化、藝術,又是要死的——太陽,將會冷卻,地球在太陽系毀滅之前,就要出現冰河期,人類無法生存。 可是末日看來還遠,教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煞有介事,莊嚴肅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樣子——其實都是毀滅前的景觀。
我是懷著悲傷的眼光,看著不知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