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真的存在吗?
有这样一个童话, 很能给人以启示:
有一个圆,被人劈去了一小部分,它感到很自卑。他想找回一个完美的自己,为此它到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碎片。因为自己不是完整的,所以,在寻找的时候他滚的很缓慢。一路上,它与鲜花为伍,同昆虫们交谈,充分地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它找到了很多碎片,却都不是自己掉下来的那块,但他并不气馁,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他如愿以偿的找到了那块碎片。并且使自己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圆。
然而,它滚动地太快,以致错过了花开的季节,忽略了虫子的呢喃,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后来它意识到了这一点,毅然丢掉了那块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那块碎片。
追求完美,会错过更多宝贵的东西。
白岩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曾说起自己而立之年的一段人生感悟。
2000年的时候,32岁的白岩已经在央视大展拳脚。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春节晚会,但凡是大型节目的舞台,总少不了一束属于他的聚光灯。
并且他还身兼数职,不仅参与了体育、娱乐、新闻……各个部门的王牌节目录制,还是三个栏目的制片人。
在很多人的眼中,那时的白岩松是一个完美的主持人。
但是,次年,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停工一年,没有任何出镜。
当时有人劝他,说主持人这一行,你只要一个月不出镜还凑合,半年不出镜就没人记住你了。
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放下了手头大多数的工作,因为他发现掌声越多,他越不知所措。
于是,一年以后,我们便见到了那个打造出《新闻1+1》、《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等经典新闻节目,口若悬河、针砭时弊的老白。
回首往昔,白岩松无不感慨地说道:
“毁一个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今天的一切其实都感谢那个时候的做减法,我单纯了,也才成了我今天的我。”
常言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曾国藩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说: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花全开,就开始凋谢;月全圆,就开始残缺。
世上画不出绝对的圆,太阳上面也有黑点。
绝对的完美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
《道德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不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是存在阴阳两面的,有好的一面必然有坏的一面,因此,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同理也不存在绝对的残缺。
为什么呢?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
执着于追求完美的极致一定是毁灭。
有人说,那我们做事就可以差不多就行了呗?
当然不是。
“完美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执着,因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完美,这点每个人都要有这种认知。
但是,我们可以去“追求完美”,不断地精益求精。
看到这有人会说,哇,话都让你说了,刚才说绝对的完美不存在,现在又说要追求完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
刚才提到,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的规律,比如“生、长、收、藏”的规律。
一个人创业,他会经历创业之初的“生”的阶段,事业慢慢做大的“长”的阶段,事业如日中天的“收”的阶段,以及逐渐走向衰落“藏”的阶段。
“完美主义”就是处于如日中天“收”的阶段时候,依然想着更上一层楼,这种偏执会害了自己。
而“追求完美”就是不断地向着“收”的阶段靠近。
“完美主义”和“追求完美”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懂得适可而止。
有人会拿乔布斯的例子反驳,因为他就是一个成功的完美主义者。
乔布斯是一个极度克制的追求完美主义者,他在产品的细节上不断地精益求精,但是,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他每年都会更新产品。
为什么要更新?因为他认为新一代产品一定比上一代更好。
而“完美主义”者,他们会陷入偏执,不达完美决不罢休,这是一种“着相”。所以,乔布斯如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就不会逐年推出新品了,因为新品就是对“完美”最大的侮辱。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人,他一点也不偏执。
2018年苹果公司登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么厉害的一家公司,看看它的产品:
iPhone、Ipad、iMac、Watch、iPod touch、AirPods、HomePod。
就这几款产品。
你很难想象,一家世界级顶级科技公司,产品居然就寥寥数款,因为彰显科技应该在应用越广泛、产品越多越能彰显其作用,但苹果公司并不这样,这完全因为乔布斯是一个极度克制的人,他知道适可而止。
而适可而止恰恰是“完美主义”和“追求完美”的最大的区别。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一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愈是想要弥合,愈会将其撕扯得越大。
保留那份遗憾,人生也许不完美,但是却变得更加完整。
我们为人处事要懂得按照规律做事,抵制住虚妄之心,守住心中的那份理智与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