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睿睿:
最近你总在问我,最喜欢读什么书,什么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当时我含糊的回答,有许多书啊。其实这也不是敷衍,读的书或多或少都会在一个人身上留下印记。今天细想一下,真正对人生观价值观有影响的,确实也不多。试着说几本吧。
第一本,肯定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时候家里能读的书很少,特别那个年代,普通县城的孩子还没有适龄阅读的概念,除了安徒生、格林兄弟、郑渊洁,几乎没有听说过其他儿童文学作家。身边的孩子都在读大人的书,我也不例外。高中生小姨有几本琼瑶的小说,在新华书店上班的表哥那里有许多武侠,外公给买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家里书架上所有的小册子,包括《本草纲目》《如何开拖拉机》《防治病虫害》——都被我翻了个遍。突然有一天,我在父亲的书桌抽屉里翻出几本绿色封面的书,书已经旧得发黄了,封面上印着黑色的烟斗、高帽子的人影和“福尔摩斯探案集”几个大字。我惊喜极了,迫不及待的读起来。第一篇是银色马,我永远都记得这个故事,当时一口气读了七八遍,以至于晚上做梦,都有一匹栗色的马在月光下变成银色,然后像一阵风一样跑远。神奇的是,当时是乡村赤脚医生的父亲怎么会有这套书。但我也不敢问,只是像贪吃糖果的小孩一样,翻来覆去的读了许多遍。这套群众出版社1981版的五卷本,现在还在老家我的房间里。福尔摩斯,让我成为一个推理小说爱好者,大学时几乎读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推理小说。还有这些年来,每逢情绪极度低落、人生遇到打击的时候,我都会翻开福尔摩斯,一遍一遍读那些早就烂熟于心的故事,就像小时候一样,慢慢就会恢复平静。
第二本,是《瓦尔登湖》。这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1845年,梭罗28岁时,他一个人,拿了一把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砍下白松造了房子,在湖边自给自足的住了两年多。后来他写了一本书,记录了自己在湖边的生活,包括造房子的费用、日常买糖买面粉花销、打零工所得——书里还记下了他日日所看到的风景,随风传来的远方的钟声,夜晚歌唱的猫头鹰,还有林中的访客。最重要的,他记下了自己的思想。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他还说,“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著才好。”这本书充满了大自然的芳香,也洋溢着思想的芬芳。我大三时读到,好像遇见了一个安静然而充满力量的世界,反复阅读,甚至写了篇论文《梭罗究竟是不是一个隐士?》。我们中国人说归隐山林的人是隐士,脱离了凡俗,梭罗是到林中去生活,他也的确独来独往,然而他所希望的,是人们活在现在,活出自己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沦为生活列车下的铁轨,多想一想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人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但人的精神追求可以很丰富。
第三本是乔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奥威尔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并不是说他文采多么斐然,或者像许多伟大作家一样塑造了流传千古的人物,而是在于他清醒的观察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敏锐的洞察到许多社会问题,并且极富远见的对人们提出了警醒。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1984》,将来你一定要读一读,想一想。奥威尔是一个反对极权、拥护民主,时刻想着为贫苦的大多数谋求幸福的人,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巴黎伦敦落魄记》是他的处女作。25岁时为了搜集写作素材,奥威尔在巴黎和伦敦,和流浪汉以及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一起生活。他曾露宿街头、也在厨房做帮工,还去英国肯特郡摘棉花,吃了上顿没下顿,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后来他把这些生活经历记录下来,同时提出了许多帮助贫苦人民的方法。虽然早就知道奥威尔,但我真正读他的作品是在参加工作后。那时在深圳的城中村租房住,城中村的旁边就是高端的居民社区。城中村的房子低矮、杂乱,房租便宜。村口常常有流浪汉,来来往往的都是年轻的打工者。居民楼里,则是已经在这个移民城市定居的所谓中产者。贫富悬殊的生活,让年轻的我格外迷惘。那时读到了这本书,特别有共鸣。
当然,给我影响的书肯定不止这三本。事实上,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妈妈读的书太少,还有许多地方不明白。相信到了你中年的时候,回头看看,一定会另有一番体会。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阅读习惯。而我们所读的书,又会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不是很有趣吗?
关于读书,我们能聊的还有许多。以后慢慢再和你说。寒假到了,愿你多读书,读好书,快乐的读书,发现读书的快乐。
爱你的妈妈
2020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