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即将五周岁,中班的小朋友了。作为妈妈的我,也受到了“6岁前分床会对孩子的独立性更好”这种说法的影响。希望能让孩子的独立性更好一点,所以准备与她分房睡。
小房间离我们的卧室比较远,要绕过一个大客厅才能找得到我们,心知要一个小朋友睡这么远,连我做妈妈的都觉得有点心怕怕。我们从6月份就开始给孩子做心理建设了,说放假后会布置她的房间,然后慢慢地自己要过去睡觉。
让她选了喜欢的贴纸,各种白雪公主,沿着子母床的楼梯一路贴上去,天花板上贴上一圈会发光的星星月亮,床对面按她要求贴上了最爱的汪汪队成员破墙3D画。并一一告诉孩子,等你自己睡的时候他们也会陪着你,这都是你最喜欢的朋友们。
8月份,某晚商量好了她一个人睡,但直到半夜11:30也没睡着,中途数次出客厅找爸妈,最后还是爸爸去陪睡了。第二天她说,还没做好心理准备,需要5天后再自己睡,并且5天后自己睡时,要拿上优彼(故事机),听着故事睡,并且要开着门看到外面的光来睡,并且希望是一天爸爸陪,一天自己睡,间隔开来。谈了好多她认为可以帮助自己过渡为一个人睡的方式。甚至听到妈妈说能自己独立睡一整晚(从独立入睡到起床)后会送个机器人,因为喜欢机器人,又因为想妈妈陪,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妈妈先陪睡着,然后妈妈回卧室,这等于是自己睡了一半,妈妈陪两个晚上,合起来,两个一半就等于一,就代表自己睡了一晚了,机器人能拿到。我很钦佩她的逻辑,觉得真对!不过我没同意~
然后第六晚,孩子就试着一点一点地为独睡去做准备,虽然也怕黑,但同时又自我安慰说,世界上是没有真的怪物的,那只是拍的电视而已。虽然想要妈妈一直陪,但也能试着说让门打开着看到光就行。虽然一直听着优彼会让自己更喜欢,但因为妈妈说一直听着会睡不着,就也能让调好15分钟的定时就行。虽然会觉得没有妹妹爸爸妈妈陪了会不高兴,但争取到了可以一天回卧室睡,一天自己睡也行。虽然一个人睡会不习惯,但有很多喜欢的被子,巧虎,优彼,书本,偶尔又带点小玩意放挂袋上,心安就行……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很难做到独自睡觉,事实上孩子一直在为独立睡觉这件事而准备着,努力着。如果我们只看到前者,叙事上说的问题故事的层面,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觉得很挫败,容易形成否定性的评价【胆小的孩子,粘人的孩子,不能自己入睡的孩子,说话不算话的孩子……】,如果我们能看到后者,叙事上说的支线故事,那么孩子就是一个【努力的孩子】【很会为自己想办法的孩子】【理智的孩子】【会争取的孩子】【坚持的孩子】,看到这一部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更有力量感的。
叙事除了让我们看见陷在困难、问题中的主角,更让我们关注到主角是怎么去应对问题的,在应对的过程中会有哪些人见证了她的成长,有哪些事佐证了她的能力,有怎样的未来是她渴望去达到的,为了目标她都做了什么。把这些串连起来后,主角就不是问题主角,而是有能力,有温暖,有努力,有希望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