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想过无数种吸人眼球的作品标题,也许现代人人为功利的价值观已经将我的初心逐渐占据。人生一遭,曾经的坚持本心所剩几何?我们终究还是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也许你觉得并没有,那么你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了吗?
“往后余生,暴富是我,暴瘦也是我。”这是每个女孩的毕生追求了吧,坦言之,我也抱有这种千万分之零点一的微弱希望。但是人生如果事事遂愿,便不值我们费力走一路。言归正传,常常有那么一句话,一个人会改变你的生活轨迹。改变我渴望博得广大读者眼球而枉顾自己写作主题的确实一本书——《我们仨》,这三个字是如此简洁却又意蕴深重,以至于我一时无法想出比这三个字更能让人感怀父母的话语。
杨绛是这本作品的作者,我作为一个无名小辈,这篇不知是读后感,还是自己怀念儿时的文章自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我们仨》给我带来的改变是我自己都琢磨不出的。我尚处于求学阶段,阅历远远差的多,也未尝经历拥有自己家庭后的风浪波折,幸福满足,唯一可供我怀念的不过是与父母相处的二十余年。
我出生时,奶奶正是重男轻女思想最激烈的阶段,尤其我是她三个孙女中居中的一个,便是不得待见的一个,我母亲也因此收到了些许为难委屈,如今我的爷爷奶奶却需要我们三口之家的仔细照顾,日日相处,想来也是让我奶奶改变旧思想的一个契机吧!当然这是后话。我出生便很是让人省心省力,从小不哭不闹,同时也不笑,脾气与我父亲极为相像,是个倔脾气,因此从小不是被娇生惯养,而是日日被修理,我也总结出挨打规律: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从小学习也十分差劲。旷补课班的课,自己改成绩,偷偷将减法的题改成加法……却忘了该用同样颜色的笔改减号。这些都是我的光荣事迹。我也难以回想,自己小小的头脑怎么会有如此馊主意。不过我的童年相比同样是九八后的孩子丰富的多,我在姥姥家是地位很高的,是姥姥众外孙中唯一一个最小的外孙女,从小去姥姥家乡下小院中追鸡,吃天天儿,灯笼果,看管西瓜地,勇斗小蛇,为小狗捉蝗虫……凡是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的事,从不害怕。也不曾想越长大小时候的胆量和勇气越渺小渐微。
高考后,首次面对要与父母分离的场面,那心酸更是一种回味,看到父母不放心的回学校嘱咐,紧绷的坚强瞬间崩溃。滴滴心尖的热泪像冰雹般猛烈而至。唯一不同是温度的两个极端。自己开始生活时,突然变得吝啬许多,平时爱吃的水果只有观赏的份儿,买东西最先关注的便是价格。每逢爸爸妈妈询问我生活费是否充裕时,总是担心自己给他们带来负担。
余生对我来说也许很长,但我觉得还好是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