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国内的法律服务市场以每年30%的增速飞快发展着,伴随着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这一市场增速还在不断加快。仅2014年全年,全国律师行业总营收超1000亿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几千万家中小企业99%以上都没有自己的法律顾问或固定的法律咨询渠道,这背后更是蕴藏着5000亿以上的法律服务市场蓝海。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使下,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蠢蠢欲动,法律电商行业已经在过去几年里从行业内悄悄走向了大众社会当中。
传统法律服务行业中的痛点
20%以下的律师拥有着丰富的案源,创收80%以上;而80%以上的律师缺少案源或没有案源,创收20%以下。律师资源与当事人需求信息互不对称。
20%以下的人在遇到涉及法律的相关难题会请律师或咨询律师;80%以上的人在碰到难题时不愿意请律师。律师服务价格高昂,请不起律师;由于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不信任律师。
传统法律市场:
律师在律所等待当事人上门进行咨询,委托后再提供法律服务;
用户通过其他人的推荐或线上线下的推广后再找律师或律所,容易造成一小波律师案源爆棚,一大波律师无案源的问题。
仅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北京地区律师咨询费用计时收费标准,100-3000元/有效工作小时,高昂的价格使许多并不富裕的人即使麻烦缠身也望律兴叹!
业内有句老话:法律需求是偶发性刚需,只有打官司时,当事人才会请律师,有多少人一辈子官司缠身?实际上,用户的法律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打官司这一方面,法律业务涵盖面极广,更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频次很高的刚需。
结论
1、法律服务行业是刚需;
2、若利用好方式与平台,并不低频;
3、若优化、改变律师的接案渠道,改变当事人的咨询渠道,同时节约了当事人与律师的流通成本:
① 80%以上的律师可改善或解决案源少的问题;
②降低当事人的法律咨询成本,人人都敢找律师,都找得起律师;
③一定程度上提高当事人与律师之间的信任。
“互联网+法律”现状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已不需多说,由于法律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互联网+法律这一领域一直做得不温不火,众多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一般就是作为一个律师展示平台或者问答平台,付费或者免费进行平台上的渠道获取而进行咨询,最后都沦为了客户在平台上提问,律师回复“请到所内详谈”的模式(不知道这样的东西是个什么鬼,中介?光荣榜?)。这样的服务完全就没有意义,这就是“互联网+法律”最原始的形态。
现有的“互联网+法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检索导流类:最传统的法律+互联网玩法(就是我上文中提到的校门口的光荣榜!),代表企业有中顾网、找法网。与其他信息平台一样,该类网站上罗列了律师的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和基本介绍,有法律需求的用户凭以上信息选择律师并进行线下沟通。
法律工具类:此类网站以法大大和无讼(无讼目前在易观的流量数据为垂直领域行业第一)为代表。法大大以电子签名为服务切入点,采用实名认证技术、可靠的电子数字签名技术、时间戳技术及防篡改技术,为互联网金融、O2O电子商务企业及个人提供在线合同缔约、证据托管的法律服务平台,通过引入电子合同在线签约功能,保障投资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一旦客户签署的电子合同发生争议,“法大大”分布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律师团队,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法律咨询及诉讼代理。无讼则是律师端较为热门的案例搜索工具,已积累超过1000万的法律相关案例。
交易平台类: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互联网+法律”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又衍生出专注知识产权领域的知果果,提供标准化法律产品的绿狗网和快法务,以及通过独创的律师竞标模式、第三方平台支付监督等实现法律服务保障的赢了网。
结论:
看似平静的互联网+法律领域实际上早已经暗流涌动。但是所有的法律平台的运营模式都跳不出现有的互联网运营模式大局。且在当前大互联网方向的情境下,不论哪家公司,哪个团队,哪种模式,都急需大量的资本去注入。而就当前的互联网发展形势,投资已成为双向选择的过程,投资者看中的是商业潜力与未来收益最大化。那么谁应该是未来这个垂直行业的领头人?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