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状态的3个核心要素:身体模式、心灵之眼和信念的力量

前几天,新来的同事小敏跟我说,她上课很紧张,本来要讲20分钟的内容,被她10分钟就讲完了,可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却没有几个学生是懂的。

小敏的情况,让我想起了当代作家沈从文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与小敏的情况十分相似。

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他紧张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开始讲课了,本该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钟就讲完了。可距离下课还早着呢,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1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听到这句话,台下的听众发出了善意的掌声。

不得不佩服沈从文的应变能力。

小敏和沈从文这种初次登上讲台时紧张不已的状态,在生活中实在太普遍了。就连我十分敬佩的易中天先生,初次登台拍摄时,也紧张得瞬间忘词呢。

在《高效演讲》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状态”是演讲沟通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它是一种看不见的气场,却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沟通能力。

当我们面对众人,心里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该如何把重要的沟通继续进行下去呢?答案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作者列出了三个影响状态的核心要素,分别是:身体模式、心灵之眼和信念的力量。

01.  身体模式

建立信心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改变对待身体的方式。主要是指动作、站立、呼吸、运用面部肌肉、手势。

在重要的演讲沟通之前,如果你的身体僵硬、脸色惨白、呼吸急促,你还没开口,大家都能感觉到你的压力,这会影响听众对你的注意力。

这时候,通过改变身体模式,就可以改变你的情绪,适宜的身体模式,会让情感表达更强烈。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3个调整身体模式的小方法。

(1)确定你需要体验什么样的情感,也是你想让听众体验什么样的情感。因为听众可以感染与演讲者同样的情感。

比如,如果你向一个团队表示祝贺,你应当有为之骄傲的感觉。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听众也不会感受到。

(2)确定你的身体呼吸以及脸部表达情感的模式。要表现得很自信,或者和胜利时一样。就像你真正感觉到了信心和喜悦一样进行走动、站立或移动。

这时,不能出现急促的浅呼吸、紧缩的下巴,以及在你的身体之前紧握的双手。

(3)当你有胜利之感时,双臂上举,眼睛上抬,脑袋上扬,面露微笑,还上下跳跃。只要做出这些动作,就可以再造胜利的感觉。

除了这3个小方法,作者还建议,如果你将要进入高危情境或将要踏上舞台之前,可以尝试下列方法,它们能够持续刺激大脑,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①姿势。抬头挺胸,就像有根绳子向上拉着你一样。

②呼吸。做长长的缓慢的深呼吸,让腹腔里充满空气。

③面部。找个理由,让自己面带微笑。大笑,扬起眉毛,睁大眼睛。

④走动。在房间里走一走。让你感到自信、强大。平时你大方的时候是怎么走路的,现在就怎么走。

⑤手势。当你想分享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双臂和双手的,现在就怎么做。

比如,为了感受到快乐、自信、胜利,可以举起你的双臂,让双手高过你的头,让灿烂的笑容呈现在你脸上。

为了感受慷慨的感觉,可以伸出你的双手,就好像你在颁发礼物一样。

如果自己还是不够自信,还可以假装自己底气十足,直到自己真的变得信心满满。

02.  心灵之眼

除了通过改变身体模式来调整状态,还可以通过关注心灵之眼来激发积极情绪,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什么是心灵之眼呢?

心灵之眼,就是周围有很多事物,只有你关注时,才会对它有感觉。不是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而是你选择要关注的事情决定了你是如何感觉的,这就是心灵之眼。

比如,你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自我感觉良好,走路都带风。

来到单位,同事对你的新衣服赞赏有加。忽然,一位细心的同事,发现你新衣服的领子左右有点不对称。这时,你的好心情瞬间了无踪影。

你全然忘记了其他人对你的赞赏,反而只关注令你沮丧的感受,这就是你的“心灵之眼”。

“心灵之眼”对消极情绪的关注,是由我们人类大脑长期发展导致的,但在重要的沟通场合,是不利于进一步的沟通的。

作者提出,我们必须刻意规划大脑的思维,引导“心灵之眼”寻找积极的关注。可以通过提问积极合理的问题,来聚焦心灵之眼。

比如:

不要问“我会成功吗?”

而要问“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成功?“

前一种问题只会得到消极的回答,而后一种问题已经预设了积极的前提,借此可以引导“心灵之眼”关注更多积极的情绪,把演讲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03 . 信念的力量

如果你面对听众感到紧张害怕,原因是你的信念,而不是听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也透露出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信念有两种类型:消极信念和积极信念

(1)消极信念。对于演讲沟通来说,消极的信念可能是:“我不擅长在众人面前发言”、“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演讲真是折磨人”……

消极的信念只会影响演讲状态、阻碍沟通的进行。

比如,你认为自己太年轻、太老,或者认为自己只是个女人、男人、内向的人等,会无法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你有这样消极的信念,那么,事情就真的变成了消极的事实。

(2)积极的信念,展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比如“演讲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我性格内向,更要沉稳地表达”、“有机会在众人面前挑战自己,真棒!”

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的事实,但我们可以转变信念,控制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在努力与成就之间,我们需要积极的信念来支撑行动,因为真正的信心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在消极信念向积极信念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

比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并非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困顿过,狼狈过。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

就是在这段狼狈的日子了,他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击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积极信念的名言在支持着他,让他获得了巨大成功。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总之,演讲沟通时,要想改变自己的不良状态,可以从身体模式、心灵之眼和信念的力量3个方面来做出改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