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们很多人,经常努力了很多年,最终却发现依然毫无改变。
而答案,就在今天的内容当中。
从14年开始,每年年底,我都会总结一个关键词,来复盘全年最大的收获,并且以此作为警戒,梳理第二年的个人成长路线,进行调整和加速。
印象法则
这是在14年底到15年初,最大的收获。
那段时间还在一家总裁班做课程顾问,但是做销售,你知道的,不努力肯定拿不到结果,而努力是可能拿到结果。
所以有些时候,情绪,经常会挂在脸上,突然有一天,总监在团队复盘的时候跟我讲到,你知道印象法则嘛?
我说知道啊,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你与对方初次见面对方对你的印象,将决定着对方要听你说多久,有多信任你,并且这个印象,短时间内不大好改变。
总监说,是这样的,可是你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嘛?
说着他拿出了一面镜子,跟我说:你现在的状态,从中医上叫做印堂发黑,从情绪管理上,就是上脸。
你想想,谁愿意看到你的臭脸,然后跟你进行成交呢?
坐在你对面的同事,看到你这个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这句话,一直到如今,都受益匪浅。
没错,很多时候,你的言谈举止,衣服着装,就代表着你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代表你的个人和价值观,谁愿意透过你精神涣散的外表去深度了解你的故事呢?
而那段时间,我也发现,很多知识就跟这句话一样,大多数的人,都是反映很慢的,可能过去一两年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而一个不再成长的人,可能过去三五年还在吃曾经在某事某刻所学的老本。
敢想敢干
16年,在神州专车。
这是在做培训导师之前,公司新来了一个副总,当时找了很多同事了解情况,沟通对公司的看法,沟通个人情况。
那个时候我还比较直,我就把自己心中所想,所见,所闻都一一列出。
而这个结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没过多久,公司举办了一次竞聘,我从200多个人中经过3轮角逐,最终胜出。
成为了一线部门4个人当中的佼佼者。
而这4个人中,只有我一个人,是刚到公司半年。
而经过这次过程后,我就开始大量阅读,写作,输出,参加各类课程,分享心得,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最终确定职业方向。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敢想敢干,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纠结,你去了一个公司选择什么策略啊,要不要说话啊,太耀眼是不是不太好啊。
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积蓄力量也好,一开始就一鸣惊人也好,主动成长,主动分享,该承担的时候承担,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才会让他人发现你的精彩。
借假修真
这是17年在饿了么学会的第一个概念,而在相对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公众号和分享当中,也逐渐的出现了这个词汇。
而与之伴随的,是我们的团队DNA
——【追求极致、不可替代、超出预期】
意思是说,我们要有节点思维和终局思维,换句话说就是以结果为导向。
当你做一场培训的时候,你如何准备会场,优化流程,设定课程,问卷调查等等一切,你要不断的追求极致,而为的,就是追求最终培训的呈现效果,也就是学员的接受程度,与上了课程之后收获程度。
换到一个大格局当中,这个培训的前期准备,都是假,为了就是一个结果的呈现。而这个培训的准备过程,是为了下一次的培训更好的呈现,那么前一次,也就是借假修真的过程。
所以当时我说,千万不要想着我曾经做的多么多么厉害,而最重要的是你现在有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你曾经的厉害,当然是一个结果,可是这个结果,是你可以拿着它,当做你的个人背书,去迎击下一个结果,也就是,不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成败,而这个过程,永远都在积累。
认知自我
18年,在饿了么的这段时间,我又发现了一个点,叫做认知自我。
这个点,我也经常在个人分享当中提到。
也就是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给了很多人超级多的机会,但是你发现很多人的能力,却未必支撑自己站在这个岗位上。
比如说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成长体系,不知道如何带人。
还有的是高额的工资,和一个人管理一二百家商户,这恰恰会影响到个人对世界的感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飘了】。
当你在一个企业经历过这些后,很多人都会迷失,那么就会选择跳槽,但是大多数人都会以碰壁接受现实为结束。
这就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己曾经的精彩,都是因为平台×个人带来的势能,对方看中的是你的公司,而非你的个人。所以,我经常分享说,你要想一想,自己什么可以带走,而什么是公司带来的。
那么需要具备的,就是积极主动。
主动复盘,主动归零。
这就像一张网一样,你越是主动脱离舒适区,越是娴熟,而越是逃避越是不敢。那么最终,这个网就会越来越小,你越是不敢接受现实,去碰壁,去做面霸,那么自信心就会受挫,继续影响自己。而你的技能和知识也就因此跌落谷底。
说白了,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底子很厚实的奋斗者,当你一旦松懈,就很快会回归原点。
角色升级
19年,也就是今年。
在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个135期的个人成长专栏,虽说是个人成长,而真正的主题却是心智升级,也可以叫做行为升级。
你需要主动的克服不自律的问题,需要给自己设定最低底线,比如说每个月积累多少钱,每个月看多少本书,输出多少内容,去锻造自己的知识架构。
而最终,你会发现整个的过程,会让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你也可以称作为大格局看问题,一眼看清楚事情本质的能力。
当你学会二八原则、知道沉默成本、33%理论的时候,不管是投资理财,还是时间管理,你会发现处理起来都变得简单很多,因为你学会了计算,看清了问题背后的底层。
可是,我发现,这虽然是一个发现,但依然解决不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普通人依然是普通人的问题。
最近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微商、直销、社区拼团和电商新零售的“套路”玩法,我发现,自己的复盘与反省当中迷失了。
很多人在一开始去一个公司的时候目标性特别强,而两三个月的时候就变成老员工,工作效能也开始松懈,这就是目标感和以往了初衷的迷失。
而还有一种迷失,就是过于专注自己的领域。
我在公司经常说,你做什么岗位,要关注你的上游和下游,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一个培训师,你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变化玩法、最终赋能到员工的身上,可是你的上游呢?
肯定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上游是你的领导么?
未必,可能是公司的策略调整与行业的转变,根据这个,去制定合适的策略,调整课程,进行赋能。
而销售也是这样,不仅关注产品和客户,还有供应链。
设计部门,不仅关注制作的图片,还有公司的调性,以及行业内流行的文案,视觉呈现等等。
由此来看,为什么普通人依然是普通人,就是没有完成角色升级。
我需要做的当然是把自己的课程当成一个产品,去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升级,但是,需要不要加入游戏思维,体验思维,以及销售和玩法思维。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改变课程的体系玩法。
更是为了把自我和课程做一个新的维度的转变,当你拥有了角色转变的思维,你会想,如何让自己的课程将输出,价值几千元,几万元呢?
用一些玩法,能不能让受众自主消费自主推荐呢?
能不能跳出公司,从工作思维变成项目思维,变成事业思维和价值思维呢?我们之所以学了这么多,依然是普通人,只是因为停留在一二阶段。
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很多人买书,不一定看,看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能做好,做好不一定能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
可是,你能不能把这个技能再做一次升级,传播出去?
不仅是解决当前工作问题,而是解决更多人的问题,把职员思维,变成老板思维,而这个老板思维,未必一定是运营公司,而是运营自己,变成超级个体。
还有,听完我的分享后,可能你会觉得我的运气很好遇到很多贵人。
而你要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贵人,重点是你是否有着开放式的心态,是否主动分享,主动发现。
贵人无处不在,只怕你从来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