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好久没有写文字了,今天饶有兴趣的记录了一些琐碎。我想和你说一下我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书看完了很久,一直想着把它记录下来,但那时内心很乱没有一丝头绪。也许是没有读明白,也许是太好了无从着手,也许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过了很久,但还是把它记录了下来,以便可以不忘记。这本书的名字叫《鞑靼人的沙漠》,一本关于沙漠和等待的书。
一个部队军官,满心期盼在心的指派岗位上建功立业,到达后却发现新的驻地只是荒无人烟中的一座孤城;退缩的想法因繁琐的手续而暂时被搁置,当有机会退出孤城时内心又产生犹豫:这是边关要塞,若有人来犯必定可以建功立业。在落差和荣誉面前,最后选择了未知的荣誉。尽管还是会产生怀疑,但是内心却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偶尔会拿荣誉来激励自己驻守下去。
本想着一两年就可以实现的事情,不想一等便是4年。4年后,回到家乡时,曾经的记忆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的好友不再有共同话语,想要开一句玩笑却不知从何说起;曾经半夜归家母亲总会打招呼,如今却深深陷入梦乡;四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唯一不变的便是军官内心渴求工业的心情。他已经白白浪费了四年时光,他也想回到这个曾经出生,成长的小镇,可是小镇的陌生使他害怕,他不知道自己回来后是否可以再融入到他们中去,面对这样的抉择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城堡里,也许只有那里他才感到熟悉和安全,而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这二十年间他也曾想过离开,可是这些他只是想想罢了,当可以休假回到城镇时他又不得不早早结束假期又回到这里,他只是对当下感到一丝厌烦还谈不上讨厌;他也知道他不会离开的,与城外的陌生相比这里的单调使他更加熟悉。每天的事情使他觉得很轻松上手,唯一不变的则是盼望北方可以有一丝风吹草动,哪怕只是周边动物的。也可以使内心的遥遥无期变得有所期盼。
当岁月不断流失,曾经的建立功勋的想法也变成了。可以安然无事,以保障自己可以顺利退役。慢慢的,曾经叱咤的内心,变得没有一丝涟漪。渐渐的,曾经的那个少年,也已逐渐老去。让有一天外邦来袭时,风烛残年已难当大任,病残之躯也已时日无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昔日渴望戎马的少年,在大敌来犯的前夕,不得不以就医为由被迫退出了驻守的边塞。而建功立业之心也已被碾的粉碎,曾经的驻守光阴也风吹云散,不得已含恨而终。
看这本书时,一直在想:这个军官好傻,以青春时光,来等候那未知的梦。可现实中,我们又怎么能确定,自己不是那个傻傻等待的军官呢?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来忽略真正置身的环境。不断自我说服,来劝慰自己得过且过。不断日复一日,来使自己岁月蹉跎。其实这本书引发一个思考,那就是沉默成本有没有价值?军官从内心的梦想,到流失的岁月,当我已牺牲自我时间时,那我再等等是否就有回报了呢?我牺牲的时间不能就这样白白算了,也许我走后机会就已经到来了,所以我要再等等。
这本书使我明白2个道理:
① 若是一开始就拒绝一样东西,就立马拒绝;不要有任何迟缓观察的情况,因为这会使你离开时更加犹豫。
② 当我们没得选时,一切都是可悲的;可是当有得选,我们放弃选择时,又是多么的可怜;真正让人犹豫的也许是曾经耗费的时光。
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渴求改变,希望在平凡中寻求些许的刺激;可是当生活稍有切换,我们又开始渴望原有的既定生活,因为现实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内心不安;就好像即将破壳而出的幼鸟在看到凡世的风沙后,又坚定的退回到那个“安稳”的躯壳里;甚至也曾一度犹豫是否应该再去尝试一下躯壳以外的世界。渐渐的我们不再渴望壳外的世界,因为长时间的等待使我们丧失了,翱翔的翅翼;而只是想要在壳里找到一丝成绩来慰藉久贮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