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第4篇读书笔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场景:
- 辛辛苦苦复习功课,结果期末考试还是没做出拉分题。
- 认认真真准备演讲,结果站到台上还是说得磕磕巴巴。
- 过了驾考拿了驾照,结果开车上路还是开得胆战心惊。
为什么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依然还是会发挥失常呢?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就是我们日常所做的练习,“实战化”程度还不高。
不管是考试也好,演讲也好,驾车也好,并不是内容与平时我们学习复习的不一样,其中考试内容通常是大同小异的,演讲和驾驶则就是平时说的和练的那些。
实战与我们平时准备最大的不同,是当时的环境,通常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这个环境不仅指场地环境,还包括背景噪音、周围人的影响、灯光等,以及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
而我们平时的准备,往往是单一的环境,通常不会设想如此复杂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懂不会,而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迟钝。
那么,我们在平时应该如何准备,以避免发挥失常的情况发生呢?
综合《如何学习》里散落在第3、4章的内容,总的原则是打破平时学习复习的规律性,自我增加变化和随机性,营造与实践相一致的陌生环境,提高我们的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具体讲,有以下3招:
1.不要固定复习准备的时间、地点。
比如复习英语,今天是上午在教室复习,明天可以安排下午去图书馆复习,后天安排晚上在宿舍复习。
这样做,可以显著降低我们对于学习的时间和场所的要求,因此参加考试时我们也不会因为考试时间和场所与平时复习的情形不一致,而产生陌生感。
甚至,如果你考试环境经常是比较嘈杂,那么在学习复习时,我们也不要让自己待在一个安静的场所,而是要去人多嘴杂的地方复习准备,以提高在背景嘈杂的环境下依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演讲、驾车也是同样道理。
2.把要复习的内容穿插起来交替复习。而不是复习一部分再复习下一部分。
比如练琴,可以先用30分钟来练习爬音阶,再用30分钟来琢磨新的乐谱,最后用30分钟来练习熟悉的作品。实验证明,这样交替学习的效果最好。
再比如准备数学考试时,拉分题通常是最后的应用题,而其难点在于你要判断考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要从哪个定理入手求解。
我们在复习时就不能按照课本划分的章节那样,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复习,因为每个章节的练习题对应的定理是已知的,因而就没有训练我们判断考题要用什么知识点和定理解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把各章节的内容杂糅到一起复习,我们不知道遇到的下一个问题是哪个章节的,需要用什么知识点和定理,这样就有助于我们适应考试时的不确定性。
3.不但要训练一气呵成的操作,还要训练出现意外时的操作。
当我们在激情演讲时,如果出现了卡壳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准备时要预想这种情况,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案。
通常我们在平时背记演讲稿时,只要中途出现卡壳或者其他没说好的情形,就会cut掉,从头开始重新说,直到能一口气顺利演讲下来。
但是在正式演讲时,不可能让你重新说起,而是必须迅速反应,及时救场,继续说下去。
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加强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的处置训练。准备时说错了或是忘记稿子了,不要停掉重新来,而是想办法把错误最小化,用自己的话补台救场,然后继续说下去。
这样,我们在正式演讲时才会处惊不乱,遇到情况能够妥善及时处理。
驾驶与此类似。平时不但要熟练操作开车、停车的操作流程,还要自我设计可能会出现的交通意外,提前想好应对之法,加以反复磨炼,形成在关键时刻能及时反映的机械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这3种方法在使用之初可能会出现学习复习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方法的情况。这是正常的情况,因为这3种方法相当于把考试或实践时的不适应和应变提前到了准备阶段,所以需要经历一个开始不适应、慢慢适应的过程。所以小伙伴们尝试这些方法时,刚开始阶段要有耐心,方得始终。
这是夏天不孤单的原创文章,感谢你的阅读,如需转载请先告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