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写于20多年前,但放在今天依然足以引发堵着的思考和思索。这是一本人人都应该读而实际上很少人去读的书籍。尼尔.波兹曼在该书中主要阐述了自己对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面的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第二部分
娱乐业时代、好。。。现在、走向伯利恒、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赫胥黎的警告。
整个第二部分阐述了电视与宗教、电视与政治、电视与教育等关系,论述目标都在围绕这些在电视时代的到来,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娱乐时代。这一部分更能让我们引起深思,思考我们的周围,思考我们的环境,思考的我们教育。当然对我最大的启发,我不得不承认就是教育,在学校,教学手段的屏幕化、在家里,教育方法的视频化,或许都是对思考能力培养的弱化。
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都不太敢布置有难度的,让学生分析、思考、对比、辩论的题目,这是我多年教学的错误,任何文科的学习,历史、人文、文化等等不都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更具有独立的和独到的分析观点和分析方法吗?我没有做到,我是个不合格的老师,是个不敢提出有难度作业的老师。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应当改进的地方。
现在来看看《娱乐至死》里面对这些问题的阐述。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懂一点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情感上得到满足。就连很多人都讨厌的电视广告也是精心制作的,悦目的图像常常伴随着令人兴奋地音乐。”
电视的娱乐性是广而皆知的,但是很少人注意到我们认知的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是作者主要批判的内容。这也是电视自己本身没有办法控制的部分,我们想要去纠正电视的娱乐性,想要去纠正文化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寻找严肃的话题节目、我们设置有趣味的学习方法,我们想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我们想赋予电视一种文化精神和学习精神,但我们忽略这可能只是一种天方夜谭,一因为“一种媒介的表现形式和这种媒介本身的倾向对抗,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电视娱乐性决定了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不可避免的具有娱乐性的标签。
“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表演艺术”。美国广播公司展示给我们的是原本具有高超语言驾驭能力和政治见解的人现在屈服于电视媒介,致力于表演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表达它们的思想。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所在。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在举例讲述了宗教与电视、教育与电视、竞选演讲与电视、医学手术与电视的种种例子之后,作者写道:“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都不再关心如何担其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
第7章 “好......现在”
“好......现在,”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
这个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就是着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我们不必把它当回事儿,再残忍的谋杀、再聚破坏力的地震。。。只要播音员说一句“好...现在”一切都马上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更不要说是引人入胜的球赛比分或预告自然灾害的天气预报了。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的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这秩序的话语为特点。美学称之为“达达主义”;哲学称之为“虚无主义”;精神病学称之为“精神分裂症”。
我们已经彻底适应了电视中的“好...现在”的世界----所有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
在此章出现了作者一段核心论述,我觉得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论述:“真正的发生的事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奥尔德斯.赫胥黎对这样的情况不会感到吃惊,他早就预见了它的到来。他相信,西方民主社会讲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地消亡,而不是戴着镣铐一路哀歌。公众沉醉于种种娱乐消遣中,对于自相矛盾、这种东西早已失去了感知力。”
整个第7章作者谈了美国的新闻行业在电视时代的的娱乐性,给人们形成了怎样的一个世界,对赫胥黎的语言再次验证,电子技术和摄影级的高级媾和,给人们带了电视娱乐时代。对电视娱乐性让新闻愈加远离新闻的本意,不给人们带来任何的思考,而给人们带来了对新闻本身内容转瞬即逝的遗忘。人们不关心你播报的是什么内容的新闻,而是更多关心女主播的发型和服装。“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吗?”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本章主要论述了在美国,宗教走向电视,希望通过电视进行传教和发展宗教教会,但结果只是让宗教被电视娱乐,从而失去宗教本质的内容和真谛。“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由于对美国宗教不太了解,所以这一章基本是匆匆看过,宗教应该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变现形式,意识形态的领域的娱乐化,显示是危险的,宗教通过电视娱乐发展教会,只是一种徒然,只会让教会走向一种消亡,让大家更加关注娱乐的内容而不是关心宗教的教义。如果把电视的内容形容成八爪鱼,那么宗教就是其中的一只爪子,只会是电视的一档节目而已。电视利用宗教节目收获更多的观众,而宗教并没有因为电视发扬发展,反而是越来越偏离宗教的本意。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电视时代的政治,,所有的政治话语都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必要性,那些过去的国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会感到多么高兴啊。
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这一章,我真的是很认真的读的,而且准备再读一遍,带着自己对视频教学的反思,屏幕教学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去向?我们对视频学习的认知处在什么程度?
作者在这一章,语气真的是相当的激烈的,比起在论述宗教与电视、政治和电视的章节。感觉是在用敲黑板式的讲述,电视正在使教育变成一种娱乐,误国误民。从1969年美国的《芝麻街》这个节目,到《咪咪见闻录》,举着几个典型的例子在证明电视并不能够取代教育,娱乐始终不是教育。
《芝麻街》带给孩子们的就是为他们将来融入一个热爱娱乐的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备。作者用芝麻街例子来阐述传统教室和电视机教室的若干不同,来说明教室是一个社交场所,而电视机前的那点空间却是私人领地;在教室里,教师可以解答你提出的问题,而电视机屏幕无法回答任何问题;学校注重语言的发展,而电视提供的只有图像;在学校里不听老师讲课可以受到惩罚,而不看电视却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在教室里,娱乐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在电视上,娱乐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教育真正学到的是一中伴随学习过程形成的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的......因为这些态度才是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学校的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而电视教育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去做电视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目前,同样,一种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之上的新型教育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我看这本书最最收到触动的地方,同样,我们同样啊。
实质是,获得知识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
电视机的教育,通过摒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彻底否定了他们和思想之间存在任何关系;而且不能有任何困惑,电视教育是要观众--学习者的满意,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且没有学习内容必须没有阐述,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或其他任何用于演说的传统方法都不是电视了。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
真的很想把上一句话换成大号字体,醒目提示可以看到这篇书评的人。“这种重新定位的后果不仅体现在教室的传统功能日益衰退,而且还体现在教室被改造成一个教与学都抑郁了为目的的地方。”
“我们没有发现观看电视可以有效地地提高学习效果,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显然不如铅字。”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帮助年轻人学习解读文化中的象征是学校不可推应该卸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应该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有点不太好理解,作者说这是赫胥黎在自己的媒介认识论中提出的解决方法,我真的还要慢慢地琢磨和体会。
不知道简单的理解为,合理的引导孩子们去利用电视或者电脑,或者远离某些信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学习绝不会是娱乐。
好自为之吧,在这个多媒体横行的年代,在很容易沉沦的娱乐时代,让孩子们多受教育,多读书,多思考,或许会有些许帮助。我更加坚定了,不用任何电子类的学习课程对孩子进行教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