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都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有些书只适合看一遍,但有些书总是忍不住去多读几遍,好友推荐的书,兴致来时,会一直看,而三秒热情一过便回到最初。自己选的书,有兴致起时,也有转眼便忘时。
今天将那本写了十二个故事的书看完,突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想这就是一种吸引力,不论故事的真与假,是现实还是幻梦。给我都是那种动人心弦的。会偶尔感动,某处会莞尔,不经意间的情节都是绘声绘色。起初的自己也只是冲着“一个”去看这本书的,但直到看完了才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是很实在的。正如我们太多人一天都在喝鸡汤。每天都反感,或者自以为的反感网络上的鸡汤。就如我们慢慢长大,然后自觉的什么都理解了一样。渐渐自己模糊了文字很大程度的概念。
这些年来,总是习惯身边有人的陪伴,朋友,家人,又或是虚拟的游戏。但直到自己突然想起在生活中,浮夸的姿态,嬉闹而不正经的姿态。才渐渐觉得活着并不觉得就应是为了怎么样。想想,也不是说多累。
曾经,我曾和一个人说着,那时我在足球队,我觉得球队应该有一个比较嬉闹的角色,比较让大家开心或者能让大家谈起便觉得挺开心的人,其实想想就如我在星巴克门店的昵称一样“joker”那时我对那个人说,我觉得自己在球队不算踢得好的,但是在说话上,能算是具有天赋的,能以自己为题娱乐大家,直到后来,自己渐渐失去的热情,追逐到了想追逐的,感受到了能感受到的,大家还是那个大家,不过我却逐渐不是那个我,新鲜血液给人还是那么让我欣慰的开心感,但如当初力戈退队时的那种感觉,因为不开心,所以离开,其实我想也许,也不止此。但是,生活就是这么复杂,原本应该很干净而单纯的活着的我们,渐渐的感受到了那些陌生感的侵袭。其实也并没想太多,只是自己不愿离开时那么无能为力,所幸自己还是球队中的单细胞体。
所以,我才发现,去年,所谓去稻城,我也没有摆脱对于孤独的恐惧,也是拉着一个朋友去的,而所谓旅行千万种理解中,我对于从一个地方,逃避到另一个地方这个理解更认同些。但自己看来,其实不论旅行,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现在我们在不同的城市,独处一身,那些还在一起的朋友是幸运,自己在这座城市也是幸运,因为自己也认识了更多的人,也许会遗忘一部分人,还记得一部分人。也许一部分根本没有将你提起,所以,还是将自己看轻一点好。大学时光,是美好的,因为在这个校园里,你还可以睡着觉,踢踢球,打打电脑。稍微懂事的人,每天都是一副新鲜的模样,而早已不愿虚度时光的人,已经慢慢冷面接受着社会。最无能为力的也许真的就是胸怀志向,而虚度时光吧。
回到那本书中,那十二个关于美好的故事,第一遍读完,貌似只能零碎的记起一两个片段,但是我能记起那最开始的故事,和最末的故事“随手转发正能量”“我们都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我还深刻的记得另一个深情而悲情的结尾,让我不经翻看开头和结尾两遍。哦,对了那章的名字叫“念念相忘”而让我想起另一句话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确,很深情的开始,很悲情的结尾。看完这些故事让自己都差点怀疑作者是个情场老手,直到后记,却有说起作者那年的经历,但正如,书本是亲切的,作者是陌生的。我一直秉信的便是,看书便好,不谈其他。正是此。
去年今日,我和姥爷视频,听说他看不见了。今年,姥爷的胆囊出了点小问题。时间一年年过,在老人身上留下一道道瘢痕,在年青人身边布下一道道险际,什么都在变,什么也没变。想想游戏里经常大吼“别怂,怂就输一辈子。”这还是听某人说后就习惯这样。渐渐习惯孤独,因为不知道再有多久,我们有多少人,再也不会见面,不知道还有多长,我能陪伴在那些人身边。尽可能的减少自作多情的调节氛围,多一点沉默冷静,尽可能的为未来多想想,做做铺垫,因为不知还有多久你将直视盛气凌人的社会,一个人如果有一个喜欢的女孩儿,女孩儿长得漂亮,身家殷实,但是他长得很丑,又没有身家。想想睡着便是,每天看看女神的照片便是一种打趣自己的方式。而如果那个人,长得还不丑,却有野心,那么那个人要么在若干年后成他所想,要么碌碌无为,颓靡半世,每个人都是这样。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束缚不了心中的欲望。唯独自己看清自己才是真实,当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野心,至少首先要长得不丑。但所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对于生活的定义都是一个“开心就好”无论如何,生活姿态万千,开心就好。
最后,想想今天被自己所触动,不后悔,不感伤,到后来回头再说,就算一个人寻不到方向,至少,我在路上。
晚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