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
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
我在啃一些底层知识时如果弄不懂,也会一遍遍读,然后用走路吃饭坐车的时间在脑子里一遍遍去琢磨。
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
1. Google&Wiki (遇到问题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学习某个东西做功课( homework )最先用到的东西。
。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常常也是相关的)。
有一个小习惯。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
将思考变为习惯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可以避免焦虑,全身心投入做别的事情,让大脑从情绪模块转为思考模块
重要的事情营造大的时间块去做,
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 1. 它的本质是什么。 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有一个认知技巧可以缓解改变习惯过程中的不舒服,那就是把内心非理性的自己当做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OK ,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 3.1 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之类的问题。(参见 Critical Thinking )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参见《 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 》第 11 章)。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个问题了么?条件反射性地问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等等
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否则这个成语从哪来的呢?)。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见第 2 条)。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资源,你投入这些资源来掌握知识,所以到底用来掌握哪些知识是一个很要的问题。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好多时间。所以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是很重要的要的问题。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好多时间。所以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是很重要的
3. 有时间吗?看本书吧。(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在互联网上汲取新知识,后者往往浅表、不系统、乃至根本没价值。
4. 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选出最近认为对你最有价值的书,先总览一下,决定阅读的顺序(哪些章节可以优先阅读)。然后每天看一点。并利用走路、吃饭、乘车或其他不适合带着书和笔的时间来总结看过的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抽取知识本质,与以往的大脑中的知识建立联系
5.阅读方法
不需要老老实实一本一本的读完,可以一章一章在不同书之间跳转,按主题阅读,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观点,涉及这个主题的书都翻开来,索引到相关章节,然后挑讲得好的看
一方面,分享自己的认识是整理不成熟的想法的极好途径,另一方面,互相之间视角不同,所以往往自己忽视的地方会被别人发现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判断与决策的方法(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
此外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加深印象;看到觉得重要的地方,要随手做笔记,就算以后不看自己的笔记,单单是记下来就能极大加深思考。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你选择经常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说出来给你的读者听,你就会发现你自己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平时不反思,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当然的,但结果如果要你一开口说给别人听,常常会发现事情就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你说着说着,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需要用到“反正”这个词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因为他没有任何预备的知识,所以要让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须彻底反思你的知识体系,弄清这座大厦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么地方,一砖一瓦到底是怎么垒起来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 层上,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 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 层有那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 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
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
爱思考的人和不爱思考的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生活中总是挂着几个问题在大脑中,它们时常都会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让你琢磨琢磨,不爱思考的则是没事不主动想问题,遇到问题还要先想想是否能找捷径(找人帮忙)解决。
利用走路吃饭的时间琢磨(我发现很多我佩服的人也都有这个习惯),有时即便已经想通了写下来了发出去了,大脑仍然还是会在回味问题
用走路吃饭的时间琢磨(我发现很多我佩服的人也都有这个习惯),有时即便已经想通了写下来了发出去了,大脑仍然还是会在回味问题
知识技能组合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专业领域技能: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这个自是不用多说的。跨领域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 Critical-Thinking ,表达沟通能力, Open Mind 等等。学习能力:严格来说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但由于实在太重要何领域,所以独立出来。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性格要素:严格来说这也属于跨领域技能,理由同上。一些我相信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能力,这是改进自身的大前提)、好奇心、自信、谦卑(自信和谦卑是不悖的,前者是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能够做到,后者是不要总认为自己确信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Keep an open mind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