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看电影,人们会把目光投向装饰豪华、音响超逼真的电影院。或者会宅在家里,打开电脑在百度或其他浏览器进行搜索一番之后收看新近发布电影。是啊,互联网解决了一切,只有你通过互联网敲打电影名字关键词或者演员大咖名字,新近发布的电影就会出现你的你的眼帘。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出生于上世纪七零年代老炮——或许这样称呼不妥,只能称自己为70后大叔更为确切的说,谈起看电影,总也忘不了那个露天电影。就是在80年初,一个由戏院改造而成2000多平方米左右大型电影院开始营业。从此,忙碌一天农活儿人们特别是二十来岁年轻,放下锄头和铁锹,吃完晚饭三三两两走进了刚建不久电影院。
在哪个娱乐文化相对匮乏的年代,能在安装电风扇的电影院里看电影的确是一个享受。哪个时候,在乡村看电影一般都是在农村街头或着在宽阔的打谷场的树干或临时栽下杆子 挂上雪白的银幕,支放映机就开始了夜间的放映。为了占个好点的位置,早早吃完晚饭,有时候时间紧顾不上吃饭就搬着马扎儿或小凳子座在银白色电影银幕前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6、7月份,农村小麦基本上封镰了——就是麦子已收割完毕。那时已经是初夏了,一些未婚的小姑娘一边掐辫子(就是用麦秸秸秆变成草鞭子再加工工艺很精细的草帽),三三两两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我家住在去往镇上必经之路(相对其他土路,我所说的路 就是通往小镇上唯一的一条柏油公路,据了解这是一条修建好多年的国道 )电影院,为此我经常跟他们一起去电影院(年龄小的不用买票)看电影。
其实好多具有时代主题的影片,都是在这座由戏园子改成电影院看过的。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在80年代这些主题鲜明的影片剧情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如:大渡河、喜临门、解放石家庄还有反应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的电影花枝肖,最有影响就是流行于上世纪八零年代初武打片——少林子,那时在八三年夏季播放的,电影里盛况空前,除了座椅一抢而光就连两边的走廊也占满了看电影的观众。据说,少林寺连续放映十天左右,放映次数达40多场次,观众依然攒动于电影银幕,津津有味观赏者电影中故事情节和武打动作。最后一天应观众请求,晚上11点多又多放影了一场。
哪个年代看电影儿绝不是一种单单的时尚,很多舶来文化除了通过报纸或杂志传播外,更多是电影这个视觉媒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此这个小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上个世纪的八零年代末期,位于小镇的北边也建了一个规模、设施相当规模化的电影院。为此人们不会在徒步行走7、8里远的路程到小镇最难头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了。其实后来我去了这座新建起电影院看了几次电,原因这个电影院离我家也很近,就是徒步行走,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还没有现在跑步锻炼走的远呢。
就在80年代中后期(1985年之后)电影院为了更加丰富娱乐形式,紧跟随城市流行文化形式, 除了电影或地方戏曲演出,从一些大城市里邀请来了一些文艺团体或三线歌手和艺术青年——大部分都是以比较流行的通俗歌手或迪斯科狂舞再以文艺晚会的形式进行有场演出。虽然这个小镇与其他城市无法媲美,但是这里由于受过去地理的环境的影响(过去由于卫河船舶通航、还有就是由南向北国道)多年前这里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为此一些新的文艺演出来这个小镇影院演出,还是很受到广大城乡青年的喜好。在我还处于学生时期,也曾有那么几次,跟随在一块儿玩的小伙伴一同购票看过几次(1988、89年初期,2元钱一张票)。虽然我对歌舞不是很董,但是因为喜欢经常从电视里看过一些著名歌、舞星的演出。87年冬天寒假时,在邯郸市工人文化曾看过来自北京、深圳歌手的劲歌狂舞演出。为此来这个经济相对不算发展的小镇电影院演出,演出水平一般,只是这些所谓艺人(女歌手或迪斯科演员)穿的比较暴露,每一次演出就会引起台下小青年狂热喊叫。
90年代随着国内电影业逐渐走向下滑,虽然流行音乐很受广大青年朋友的喜欢,不知为什么这个电影院里歌舞演出次数也渐渐没有原来那么多了,从而这座建院没几年的电影院也门厅冷却了许多。由于前来看电影人数减少,几年后,电影院变成了一个小型作坊——具体加工什么也记不太清了。那时由于我所在单位属于一个经济新闻报社新闻工作原因,我曾到选题乡镇企业经济的提出,经老家县里宣传部门介绍曾到哪里采访过。当我走进这座由电影院改成了小作坊,让我感慨许多,更多的是这座电影院的废弃感到非常遗憾。后来我再也没有去过,只是路过这里时,我会呆呆向哪里望去。是啊,已经到了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三十多年前也就在这里,这个拥有一百多个座位的电影院,每放一场电影这里曾达到人满为患,好多前来看电影的观众只能站在一个拥挤的电放享受银幕上每一个画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