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的“小鲜肉”刚结束了新生入学周的教育,这个周末就投入到了“百团大战”中。在东区运动场、教四广场琳琅满目的社团招新摊位,师兄师姐热情的介绍,应接不暇的招新传单……这一切中的一切,不仅让“小鲜肉”们大开眼界,而且还让他们有点受宠若惊。
在那么多的社团中,我应该加入哪些呢?怎样才能既兼顾到自己学业,同时又能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培养特长,甚至是提升综合能力呢?
今天,就来和各位17级的“小鲜肉”们谈谈社团选择的三步曲:
第一步:明确社团分类,找准各自特点
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兴趣社团不计其数,看得新生眼花缭乱。学生组织和兴趣社团数目虽多,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管理类组织
校、院级的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这一类学生组织是典型的综合管理类组织。这一类的组织,主要在校/院内从事一些管理服务以及大型活动策划组织安排的工作。
在这一类组织中,可以获得活动组织策划大型活动的机会,在组织协调这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对于以后想要从事管理类岗位工作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加入这类组织,将会收获不错的经验和锻炼。
2.专项工作类型组织
在高校里,围绕大学生党建、心理、奖助贷、勤工助学、教学信息反馈、志愿服务等专项工作都会设置一个专门的学生组织,用以协助学校/学院开展此类专项工作。例如:各学院的党建工作室就是负责学院里各类党务工作和活动;阳光团队、快乐驿站、心晴工作室、晴天工作室等这一类就是开展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各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就是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
这一类的组织的规模或许没有团学那么大,但是组织内的传承和成员关系往往非常好。此外,如果在这里待上1-2年可以对某个领域的学生工作会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例如,你在党务工作室做了一年干事,你一定会比别人都了解发展党员的流程、安排党课的流程等。
3.兴趣爱好类
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一些兴趣类社团是大学校园社团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橄榄球、毽球等协会受热爱球类运动同学的追捧;
演讲与口才、辩论队、公共关系等协会是热爱锻炼和提升口头交际能力的同学的不二选择;
文学社、魔术爱好者、音乐协会、街舞队等总有一个舞台会让你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这一类社团没有太严格的组织架构管理约束,成员在里面都十分自由,同时不定期会组织安排围绕这类兴趣爱好开展的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让大家将兴趣培养成特长。
第二步:清晰自身定位,选择合适角色
选择加入什么类型的组织或社团,首先得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即要问清楚自己参加这些组织的出发点是什么?
首先,如果你是想要综合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参加校院级的一二级的综合管理或专项工作的组织都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组织有较为规范的组织管理章程,工作流程和要求都较为规范。
学生从大一的干事、大二的委员、大三的主席团一步步做,从做小活杂活开始锻炼,到管理部门再到最后的协调整个组织的安排,这个过程与今后步入工作岗位的体验十分类似,同时可以全方位的锻炼到你们的能力。
其次,如果你参加社团组织的目的主要是想要广交良朋,那些面向全校性招收成员的组织会是你们不错的选择。在全校性的组织中,你可以直接认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一方面可以拓宽自己在大学的交际圈,另一方面还可以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的特点,增长见识。
再次,如果你参加社团的目的主要是想要发展和培养兴趣爱好,那么各类兴趣类协会更能满足你的要求。尤其你不想在社团组织的活动耽误自己太多学业的时间,那么仅以一个会员而非干事的身份加入这些协会,那么你基本就不受组织活动安排的束缚,来去自如。
第三步:结合学业安排,合理取舍
面对各个组织颇具吸引力的招新宣传,许多新生都表示“招架不住”,对各类组织都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有的人一时脑门发热,一口气参加三四个组织,想着大一可以多锻炼自己,让自己忙一点。
但是这样的选择真的合适吗?
大学社团虽丰富多彩,但终究不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和全部。不要忘记了,学业才是作为一个学生的主业。因此,在选择社团类型和数量等方面,大家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业安排进行综合考量。
过来人总结的经验时,大学参加社团要懂得合理的取舍。
例如:加入一个组织做干事,再加入一个兴趣社团做会员,这样的决定将会是一个比较适中的选择。一方面既可以兼顾到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培养兴趣特长,另一方面又可以腾出足够时间学习,偶尔有空的时候还可以报名以志愿者或义工的身份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这样的大学生活足以精彩。
17级的“小鲜肉”们,充实大学生活的本质不是单纯的忙碌,而是在于其足够的丰富多样。所以希望大家在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前,可以有足够理性和清晰的定位,明确心中所求,大胆尝试,果断选择,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画卷收获更多绚烂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