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当泗溪镇敬老院的阳光洒满庭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三下乡"团队走进上高县泗溪镇敬老院。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人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斑白的鬓角,却掩不住他眼底的灼灼光芒。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胡迪光老人——年仅22岁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胡老自小父母双亡,由大伯带大,育有一儿一女,目前由女儿在敬老院照料。

当老人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开始讲述时,历史的褶皱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胡老1952年入朝鲜,志愿军战士在静默中如钢铁洪流般秘密入朝,头顶是敌军战机的致命威胁。那年鸭绿江上的大雪厚得能没过脚踝,战友们晚上在零下36度的天气下背靠着背睡在洞里。作为重机枪手的胡老,使用的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这种机枪打了一段时间后必须换水。到了朝鲜后,部队换上了苏联制造的新式机枪,机枪每分钟可打1200发子弹,且更有杀伤力。部队在513高地的山沟里躲藏时,首长喊着"三人捉一个"的口号,目光像火把一样烧穿寒夜。这些真实的故事不是教科书上的干巴巴文字,而是从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里、从他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的喉结间,带着体温与硝烟味涌进我的心里。
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讲到一场与美军的交战中部队伤亡六万九千人。停火后,他们排只有3个人回来。老人的声音突然轻了,像一片被风吹落的枯叶。他说自己当时只是普通战士,没入党,看着战友的遗体被抬下山,攥着枪的手直发抖,"真想冲上去替他们报仇啊!"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英雄"二字的重量——不是电影里的高光时刻,而是明明知道前方是生死未卜的战场,却依然有人选择向前;是哪怕自己只是一颗普通的螺丝钉,也拼尽全力要拧在祖国需要的位置上。
令我十分震撼的,是老人对细节的记忆。70年光阴流转,他依然能清晰说出"战字1833信箱"的番号,能流利用朝鲜语说出"阿妈妮""安宁哈塞幼",甚至能用带着泗溪口音的"美国话"喊"缴枪不杀,过来有饭吃"。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忆,何尝不是最鲜活的历史注脚?它们证明着,那些在异国土地上流过的血、受过的冻、说过的话,从未被岁月抹去,而是深深镌刻在一位老兵的生命里。

访谈结束时,老人颤巍巍地握住我的手。他的掌心粗糙得像老树皮,却暖得让人心安。"年轻人,要记住啊。"他重复着这句话,像是给青年的谆谆教诲。我忽然明白,我们这次"三下乡"的意义,远不止是完成一篇访谈记录——我们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是在为英雄的故事续上年轻的注脚。当老人的讲述与我们的记录相遇,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燃烧的热血,便通过我们的笔、我们的口,继续在新时代的青年心中发烫。
离开敬老院时,我思绪万千,我生活在太平盛世,也是一位新党员,最该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三人捉一个"的铿锵誓言、让"不放走一个敌人"的钢铁意志,永远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下去。因为生动的"思政课",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量。

胡老让我懂得:历史从未远去,英雄就在身边。当我凝视老兵的眼睛,就是在凝视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当我记录他们的故事,就是在为精神的火种添柴加薪。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做历史的倾听者,更要做精神的传承者——因为有些故事,必须被记住;有些精神,永远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