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篇章:今日7月7日 牢记七七事变
今天是7月7日,这个日子如同一把刻满民族伤痕的钥匙,永远叩击着中华儿女的心扉。1937年的这个夏夜,卢沟桥畔的枪声不仅划破了北平的宁静,更撕开了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铁幕,将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
一、暗流涌动的历史伏笔
七七事变绝非偶然的军事冲突,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的侵略升级。自1874年出兵台湾起,日本通过《田中奏折》明确"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狂妄战略,其侵略野心随甲午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层层递进。至1937年,日本已控制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扶植"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权,形成对华北的军事包围。卢沟桥作为平汉铁路咽喉,成为日军切断北平与南方联系、彻底肢解中国的战略支点。
事变前夕,日军在卢沟桥周边频繁举行"失踪士兵搜查""桥梁爆破"等针对性演习。1937年7月7日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中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个后来被证实是日军谎报的借口,成为全面侵华的导火索。当中国第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严词拒绝后,日军竟在次日凌晨4时50分发动炮击,中国守军被迫奋起还击,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二、血火淬炼的民族觉醒
宛平城的枪声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南苑战役中身中七弹仍高呼"誓与阵地共存亡",最终壮烈殉国;师长赵登禹率部突围时遭日军伏击,身中数弹仍握枪指挥;营长金振中在战斗中左腿被炸断,仍坚持用机枪扫射敌人。这些英雄事迹通过《大公报》《申报》等媒体传遍全国,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
上海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长辛店铁路工人连夜挖掘防空洞协助守军,华侨联合会电汇巨款支援前线,甚至卢沟桥畔的农民也自发为部队送水送饭。这种全民动员的力量,使日军原计划"三月亡华"的狂言沦为笑柄。正如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所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标志着国民政府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全面抗战的政策转变。
三、改写历史的战略转折
七七事变具有双重历史意义:对中国而言,它终结了局部抗战的分散状态,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迅速开辟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根据地,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形成战略配合。
在国际层面,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中国单独抗击日本陆军主力达4年之久,牵制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扩张。英国首相丘吉尔承认:"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这种战略价值,使中国最终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了1945年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地位。
四、永不过时的历史镜鉴
站在卢沟桥的弹痕石狮前,我们仍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刻在桥墩上的弹孔,既是民族伤痛的印记,更是觉醒奋起的丰碑。当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试图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时,七七事变的历史警示愈发清晰: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遭危亡。
今天的中国,歼-20翱翔蓝天,山东舰劈波斩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书写着科技强军的新篇章。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竞争依然遵循丛林法则。唯有保持"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传承"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守护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
卢沟晓月依旧映照着永定河,但桥畔的硝烟早已化作民族复兴的曙光。当我们抚今追昔,不仅要铭记"七七"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更要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奋进动力,让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