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要感谢这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是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莫言。
莫言这一段话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话: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相对性,无论文学的用处在于哪里,都有它的用和无用。
我说传统文学与我距离遥远 ,对我工作生活方面的用途可能没有那么大,我也实话说,在同等的阅读时间里,我更愿意首选现代文学。
所以我可以毫无顾忌的把传统文学先随韶华搁置沉淀,对于现代文学,我总可以贪婪汲取吧。
现代文学的形成需要从改革开放说起,那时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处在人工智能崛起高速发展期的人们,其他年代的我不太清楚,不过像我们90后奔三的人几近个个都是“手机在手,世界我有“气昂昂雄赳赳着过着时世。我想80、70年代的人多少也会在浪潮尖上被夸淡身上的传统。
近月,我路过大市小市的新华书店,都会走上一走看下一看,吸引我眼球的总是那些现代文学大家的书。
一点都不奇怪的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几位现代大师大家的作品随处可见。
即使如此,从书面的旧新封面上来看,看的人看似很少。书店里,我看见大部分人手机在书面上雀跃狂舞,文字被压在手机下呻吟沉闷。
压在下面的字无不是现代文学的缩影,现代文学不还是在平时生活中看不到受欢迎的信号?我做这些毫无价值的思考真有些是有“闲得蛋疼”的嫌疑?有点像一位文学爱好者无病呻吟?
不过我这人一直是乐观主义,客观乐观态度早已融入我的血肉骨髓里。所以我还会多此一举地抱着一份可能是残喘的乐观,这么认为:
我眼睛所捕捉到这一心多用的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因为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见自己过去的影子。
我也是心不专注、手不清宁众多“伪装读者”中的一员,而且无法凝神静气很长一段时间。
人总是渴求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看见周边可能有利于自己的举措,总会不经意间模仿学习起来。
“人是天生卓越的学习者、模仿者。”
这是人适者生存的自然演变,如果没有去做,那只是周边自己认为的有利因素刺激还不够。
所以读来行云流水、狗血剧情、刺激想象、情感弥补的网文文学也就随势而生。(下节详讲个人对网文文学的看法。)
这么看来一切就好理解了,现代的大部分人不是不看现代文学,而是现代文学所带来的刺激不够强烈到足以激发人的意愿使之双手去主动捧起它们挪到自己的视线里。
从古代就有无书无趣无味之说,如今是没有手机就生无可恋、百无聊赖。试想假若身边每人都像捧着手机一样捧着书,那你不去捧就成了群体的异类了。
现在正好相反,常捧书的人倒成了人群里的一朵大大奇葩,甚至会被认为是假正经、伪努力。
不管怎么说,我是文学爱好者,今天也是,明天也是,说远了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也会是,此举坚定不移、誓死捍卫。
所以,我有义务去承接起自己内心的文学地位和空间,也有权力播种我的文学种子。
因为在我心里,文学就是生活,文学是永恒的文学。
其实在生活寒暄问暖、目光凝视、神情舒展、大快朵颐、言语回荡...等等的瞬间,永恒的文学就早已在身边了…
附上昨日拜访的一位现代文学巨人今年的新作《笨狼的故事》!
(笔于湖南师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