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奋,我们有许多俗语,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是良训”“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奋是成功或者提升自我的一大要素,这没有错。可勤奋能简单理解为“坚持、努力做一件事”吗?
励志书《戒了吧!低品质勤奋》的作者陈慕妤认为我们不能这样简单理解勤奋。
问题是,很多人看上去很勤奋,一直在忙前忙后,生怕稍一放松,就会被时代淘汰,但到头来,往往无法获得自己预期的成绩与结果。
在这个自媒体都在贩卖焦虑,人们都被焦虑感笼罩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不得不让自己忙碌起来,勤奋起来。但是,勤奋起来之后,除了让自己忙得团团转,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勤奋只是低品质勤奋。
打个比方,低品质勤奋就相当于在一个闭环里不断奔跑,无论怎么跑,跑多久,所处的高度没有变化;高品质勤奋就相当于沿着螺旋状的楼梯奔跑,随着不断奔跑,会不断往高层级跃进,拥有更强的能量。
作者在书中列出了一道关于高品质勤奋的公式,即是:
良好的心理状态+灵动的思维方式+有效的行动方法
=高品质勤奋
虽然整本书有分了十个章节来阐述,但有部分内容是重复或类似的,完全可以按作者提出来的公式来理解书中各章节的内容。
1.心理状态
这本书从信念、情商和社交技能三个方面来谈论良好的心理状态。
信念方面,重点是突出自信的心态。一个人能表现出自信,是拥有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包括外貌、打扮、财富和地位,内在价值包含技能、兴趣、本领和专业。
外貌已是先天决定了,无法有太大改变。那就只能靠打扮来增值。不是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至少不能不修边幅,要干净、大方、得体。
财富与地位,这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唯有不断提升内在价值,然后再去创造更多这类外在价值。
所以相对来说,内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能够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挖掘自身内在价值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与解决,一是你的兴趣点,二是你花最多时间的事情,三是你最擅长的事情。
其实,这三个方面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叠的。因为你感兴趣,所以你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做;因为你花了时间在这件事上,所以你做这件事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因此,我认为挖掘内在价值就是从自身兴趣点出发,努力去做,让自己从新手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至于情商,越来越多人认为一个人不能只具备高智商,还应具备高情商。心理学家把情商归结成五个方面:1、了解自我,2、自我管理,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的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虽然在心理学上,情商包含了这么多方面,但我们评价一个人情商的时候,往往是在夸赞他在情绪管理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的总结,掌控情绪有四个步骤:察觉情绪、认识情绪、转移情绪和宣泄情绪。这第四个步骤往往更重要。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宣泄情绪有好坏之分。“最好的办法是用一种不影响他人的方式宣泄出来。”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往往是体现在一个人的说话方式上。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能人说笑”,它的意思不是指一个人口才厉害到能够让他人的情绪在顷刻间转换,而是指,一句话说得好或说得不好,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要想说好一句话,先得识别到对方反馈给你的信息,这需要你去观察他人。作者建议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说话方式和语调语音四个方面来观察。
书中还用了一个章节来专门阐述说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举了一个回应别人质疑的例子,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的反应。
别人对你说:“你怎么这么爱炫耀?”这时你怎么回应呢?
第一种:你才爱炫耀,你全家都爱炫耀,炫耀到宇宙里去了!(这是脾气暴躁型)
第二种:我长得不漂亮吗,所以就炫耀一下啦!(这是柔弱友善型)
第三种:至少我还有可以炫耀的底子,可你呢?(这是针锋相对型)
第四种:我可是像明星那么好看啊,怎么能不炫耀?(这是很傻很天真型)
第五种:沉默不语。(逃避忽视型)
对照我自己,属于脾气暴躁型和逃避忽视型,要么就生气地反驳,要么就完全不理。听到别人类似批评的话,我有时就会说“就你厉害,就你对”,有时就会说“嗯嗯”。从高情商的说话方式来说,都是不够好的。
那什么样才是高情商的说话方式呢?幽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别人责难,缓解对话中双方的情绪。
幽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掌握的能力,也是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的。设想一下一些场景,然后自己想象自己会如何回应,再从中找出比较合适的,提高我们在生活中的反应能力。
具备幽默的说话方式,是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推荐看一看《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看各路明星如何吐槽别人和调侃自己。我在看的时候,会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去表达。以幽默的角度看待生活,是挺好玩的一件事。
2.思维方式
这本书中我认为最有干货的部分就是讲述思维方式的部分了,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思维方式和框架,给你一种学习的角度。这是许多人一直努力勤奋而没有效果所缺失的因素。
如何让自己不轻易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呢?那就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对事件的判断能力。作者认为判断事件需要解决3个问题:
1.确认自己对当前事件的理解程度。
2.确认自己对当前事件还没理解或者不明白的部分,然后查找相关数据补充认知。
3.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意见。
简单来说,先确认自己知道的事实部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先确定这几个基本元素,再确认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何发生,特别是其中的细节部分,要去找证据,最后再将所有元素结合起来进行判断,谈自己的想法。其中,重点在于第二部分,突出不明白的部分,还要找证据,不要只看了表面,就轻易下结论。
证据意识,是为了抵抗我们的本能反应和情绪情感对事件的判断。真相只有一个,而找出真相的办法只有找出尽可能多的证据。
在拥有了众多事实后,我们需要从事实之间联系进行推理,来得出结论。这就涉及到了逻辑思考的方法,那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就是经过一定数量的观察,推导出一个广泛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演绎法,就是以已知结论为前提,带入已知事实,对已知事实进行判断。
归纳法重在总结大量数据的情况,但也会有个别的情况,所以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只体现普遍情况,只要有新的情况发生,就会被推翻。
演绎法只要前提是真的,已知事实切合前提,那结论不会错了。
当我们要反驳对方的观点时,可从两方面来反驳,一是前提有问题,二是事实与前提关系不强。
这是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当我们从一个特定范围去分析某个问题,或者说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时,就是在运用聚合性思维。
当我们从比较宽泛的角度审视一个问题,收集各种信息,思考不同的方案时,就是在运用发散性思维。
在我看来,聚合性思维就是单纯从问题出发,就考虑导致问题发生的因素,针对性地解决;发散性思维就是从问题所包含的信息中,去考虑各方面的内容,也许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一个方面,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
作者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放在了自我管理部分,而我认为它跟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强点,毕竟我们进行思考都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没有构建知识结构,我们的对知识的学习,都可以视为碎片化。不是说看微信文章,就是碎片化学习,看书就是结构化学习。
建构知识结构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系统法、网状法和移植法。
系统法,指的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按照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整理知识的思维方法。这就需要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目的、主题或体系,围绕它们去进行搜集资料,最终形成你的知识结构。
网状法,指的是把学到的知识整理成有逻辑顺序、结构清晰的体系。这主要运用在读书上,一本书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要将它们归纳整理起来,让人知道书的框架。目前,通用的有工具有思维导图。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上学阶段就见过了,语文老师的板书就是这样的,将一篇文章的结构拆解开,给学生去了解。
移植法,指的是把学到的知识用科学的方式应用到其他类似的范畴上,以此来理解或解决其他范畴的事情。这有点难度,属于跨学科的方法。换个词来说,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需要我们对已有知识非常熟悉,而且已具备结构的知识才行。
3.行动方法
心态有了,思维方式有了,接下来才到了“勤奋”的阶段,也是行动层面。知易行难,有的人啥都知道,就是不去行动,那也是不行的。
这方面我想讲书中提到的两个点,一个是自我管理,一个是完善目标。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自我控制和坚持努力的结果
自我管理首先要进行时间管理,我们没完全事情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事实上是不会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四象限,估计是多数人都知道的。我们要把面对的事情分为四类,第一类,重要且紧急,第二类,重要且不紧急,第三类,不重要但紧急,第四类,不重要也不紧急。你对事情有了分类,就会分好时段去完成,面对事情也不会太焦虑。
还有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充分利用时间,才是最高效的。做事前,可对事情用时进行评估,然后预留好时间,专注地去做。这里,推荐番茄钟工作法。
对了,为了能专注地做事,最好为自己创造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这个环境除了说不会太吵闹外,就是要远离手机,不打开不相关的网页。
自我管理接着要战胜拖延症。许多事情明明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完成,我们总是要拖到临近时间结点或事情非做不可的时候,才动手去做。这样子,我们做事的效率与成效都会不如人意的。
书中把拖延症分为两种,一种是激进型和逃避型。
前者能够自信地在压力下工作,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顶着压力完成;而后者则缺乏自信,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于是迟迟不肯付诸行动。
据说许多作家或画家总是在截稿时间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务的。这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能力才行,不然最后完成不了就悲剧了。而且就算你能力强,如果能提前完成,然后再花时间进行完善不是会更好吗?
至于后者嘛,估计就是抱着一种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态在应付了。这当然不好啦,能力不足更应该及早做事,积极应对才对的。
作者提了几个方面来解决拖延症,其中设立奖励机制,我比较喜欢。
这是利用心理学上延迟满足的概念,在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后,可给自己一个奖励,这样会有更强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比如设定一周看完一本书,并写篇读书笔记,奖励自己吃顿好的,或者再买本书。
设定奖励机制,让自己对完成后的奖励充满期待,那样就更有动力去完成了。
目标管理是自我管理的前提,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有行动,然后才需要自我管理。
关于目标的设定,有一个SMART原则,S就是specific,指具体的;M就是measurable,指可衡量的;A就是attainable,指可实现的;R就是realistic,指合理的;T就是time-targeted,指有时间限制。
就拿看书为例,看完一本书就是具体的,每天看完二十页就是可衡量的,找你能看得下去的书就是可实现的,你看书不影响你其他事情就是合理的,以一周时间为限就是有时间限制。
如果你想学习自己不擅长的技能,或者做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如减肥,如背单词,那可以以设定微目标来慢慢形成行为习惯。
你以前没怎么跑步,那就可以每天先跑100米;你以前没怎么做俯卧撑,那就可以每天先做5个。
你以前没怎么背单词,那就每天背1个;你以前没怎么写单词,那就每天写1个。
先行动起来,在每天都能完成的成就感中,让自己习惯这样的行为,最后再提更高要求,跨出我们的舒适区。
4.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选用的案例和阐述的概念并没有什么新意,甚至也没有什么深度。我不太推荐这本书。
作者想谈的内容太多太大了,就无法顾及到主题的深度。在此,我为读者们推荐几本有深度的书吧。
情商管理,那就是《情商》;思维方式,那就是《好好学习》;自我管理,那就是《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