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到大政治课本里没少提它。但熟悉不代表理解,理解不代表会运用。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
01
什么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字典的解释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主席对实事求是作了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古人又是怎样看待“实事求是”的呢?我们看一下儒释道三家对“实事求是”的理解。
儒家,《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释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对待学问求实的态度,正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释家,讲究因果,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这里的“法”指的是现象。就是说一切现象的出现和消失,都有其形成的原因。佛教,将因果分为“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这种划分也是为了更好地探究因果规律,是“实事求是”。
道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遵循地的规律,地效法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自然之“道”指的就是自然规律,也是在探究事物的根本规律。整部《道德经》,通篇都在论述“道”与“德”的内涵,阐述了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的对“道”与“德”的理解。
总结来讲,“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认知世界的哲学态度和方法,是辩证哲学观的灵魂。任何一种带有思辨的思想体系,都会促使人最终到达 “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02
“实事求是”为什么重要?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想要生存,就要吃饭、呼吸、睡觉,这是生存的基础,是生存的客观规律。只要你是人,无论男女老幼、高低贵贱,只要生存,就要满足这个客观规律。你为了生存去吃饭、呼吸、睡觉,这就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可以说,只要你活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实践“实事求是”。
生存需要“实事求是”,发展当然也需要“实事求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总把“想不想”和“能不能”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是自己想干的,就一定是能干的。“想”只代表了个人态度,是主观的,不考虑实际的一厢情愿。“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条件基础上的分析判断,是对影响事情走向因素的规律探究。脱离了“ 能”的“想”,就不是“实事求是”,全靠运气了,大概率是要遭受挫折和困难的。
我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决定,都离不开对规律的探究和使用。每个人获取的规律不尽相同,层次有高有低、有真有假,这些高低和真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个体想要用更根本、更客观的规律,指导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实事求是”。
纵观人类历史,也是一个不断探寻和使用规律的过程。以对火的认知为例,从最初认为是普罗米修斯盗取圣火给人类;到后来五行、四元素说中,将“火”作为万物本源之一;后来又提出“燃素”说;到现在发现了“火”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现象。人类通过不断思考和研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揭示规律。可以说,“火”的规律揭示到什么程度,人们就能把它运用到什么样程度。人类想要揭示自然规律,谋求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实事求是”。
03
为什么“实事求是”知易行难?
原因有三点:
一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大多数人难以客观全面。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两个过程:在初级阶段,认知表现为感性;在高级阶段,认知表现为理性。感性阶段,需要我们对该事物全面的感知、了解,获取丰富的资料素材。理性阶段,我们对素材进行思考、联系、分类、推理、总结,最终得到概念性的本质规律。在这两个过程中,如果资料素材搜集不全、没有去伪存真、思考不够深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疏忽,都会使认知的结果大打折扣。
二是从人的本性来讲,人本性大多时间会表现出非理性。人有理性和非理性两面,大多数时间处于非理性状态。这是人类懒惰的体现,这里的“懒惰”,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某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指由大脑机制造就的每个人都有的本质特征。这种机制,是人类在数百万年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优胜劣汰、自然进化的结果。这种非理性严重阻碍我们,使大部分人的认知到不了高级阶段。
三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缺乏实践检验的认知不能看成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由浅到深的理解,往往是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这样往复完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认知后实践的过程,简单的将认知等同于真知,这是不对的。
04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解决方案是三个词:“求知”、“自省”、“实践”。
“求知”是基础。求知,就是广泛学习、博闻强识。它的意义在于丰富自己的信息库,为下一步去伪存真、信息加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素材越丰富,也就越容易进行联系和推理,得到本质规律。哲学是求根溯源的学科,伟大的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等,无一不是具有广泛学习的习惯。
还有个好处,通过广泛学习特别是对科学科目的学习,能使我们“见怪不怪”。不容易听信谣言,例如银离子能美容、手机辐射大、防蓝光眼镜保护眼、吃素有利于健康、转基因食品致癌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谣言。
“自省”是态度。自省,就是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语言、思考过程等进行反思,是对自我的纠偏,本质上是针对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对抗。我们大多时间都处于非理性状态,所以自省的频率越高越好。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告诫我们要时常自省。长时间的坚持,会养成下意识的自省习惯,这也是提高逻辑能力的好方法。要想自省有效,就要贯穿到认识事物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纠偏,尽量保证中间环节之间的客观、富有逻辑。
“实践”是标准。实践,就是将认知放到真实的社会活动中进行检验。“实践出真知”,真知的获取是个复杂的过程,总结的理论知识,应在实践中被检验、丰富、完善,才能变成真知。真知,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如果我们做到了“求知”、“自省”,“实践”也就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