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那些讨厌自己的时刻”,现在来看,有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改善或解决,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排在首位的就是“时不时拿起手机”。
作为众多手机依赖症患者中的一员,我讨厌那个有事儿没事儿就掏出手机瞅一瞅的自己。吃饭、睡觉、读书、查房、跑步……每当时不时掏出手机时,我的心神都在别处游走漂浮,无法专注于当下,无法做好眼前的事,无法获得内心的踏实安宁。
当做那些真正带给我喜悦的事时,我才会忘记手机的存在。或者说,只有当我忘记手机的存在,我才在每一件事中获得喜悦。比如,畅快地跑步,专注地画画,忘我地在山里行走,认真地读一本书,动情地写一篇日记,拼尽全力在岩壁上攀爬……
假如,我一边跑步一边看手机,或者一边读书一边看手机,那么这件事本身的乐趣会大打折扣,甚至变成糟糕的体验。
当我看手机时,我到底在看什么?
说来有些羞耻,于我而言,看得最多的还是微信,还是朋友圈。我爱发朋友圈,这没什么问题,可是过于关注点赞和评论,甚至变成了一种习惯。我太渴望被关注,被认同,被喜爱了。我对他人有需要,我需要关注、陪伴、理解、互动、喜爱。
所以,我的问题是出于人的社会属性,是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求。这种渴求并无过错,生而为人,无法避免,只是当渴求无法被满足就会生出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失望、怨念、不满、自怜、堕落……最后会以对人缺乏善意的形式表现出来。
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1.更深入地剖析问题。
面对任何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深入的分析和了解问题本身。通过深入的自我剖析,我知道了,我频繁的是看手机主要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和关注的渴求。
2.不断追问自己
知道问题源自对爱的渴求,那么继续追问,我真正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获得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匮乏,并不是因为什么都没有获得,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拼命求索获得许多好东西,内心仍然空虚,因为那个真实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
3.在与人切实的互动中得到满足。
其实点赞之交的关系再多都无法满足我们对爱的渴望,只有更深入地理解,更真实的互动,更亲密的关系,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爱。
4.将渴望转换成驱动力。
任何欲望本质上都是一股能量,这股能量若能加以利用则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渴望得到爱,那么把这种渴望转换成让自己值得爱的动力。
5.持续地思考,怎样成为更好的人?
在我看来,更好的人是值得被爱,也有能力给予爱的人。增强自己给予的能力。
6.让欲望飞一会。
最后是一个小方法,尽可能在距离上远离手机,当生出想要看手机的欲望时,先不要行动,只是想,让这个欲望飞一会,自由地流动,看着这个念头来了又走了,升起又落下。就是不去行动。
说了这么多,目前还是做不到屏蔽手机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任何改变的发生,都不容易,都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保持警觉,逐步提升,有时候还会退步,会自我放纵,会堕落。
但是,通过一次次的反思自省,培养起自我觉察的能力,就能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在手机上耗费过多时间和注意力;
不要让手机毁坏了事物原本的美好;
不要因为手机疏远了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