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是一部打破传统观影体验的一部文艺电影,儿童性侵和流浪儿童,这些都是现实敏感的社会问题。很多人把这部电影和《熔炉》、《素媛》相比,但是《嘉年华》和这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将痛苦放在儿童被性侵过程,而是用非常冷静的镜头,将痛苦放在事情发生后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的反映。导演文晏有在欧洲学习电影的经历,她用自己独特的美学、克制的叙事方式,营造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也没有过多的背景音乐,利用大量的留白,甚至是冷漠的镜头打动人心。好的电影不需要煽情获得观众的眼泪,好的电影是在观影结束后让观众沉思。
【角色分析】
小米
电影的开头是小米在海边广场上闲逛,她对广场上巨型的玛丽莲梦露雕像眼神中流露出的艳羡、留恋让人眼前一亮。小米在海边的一家小旅馆打黑工做服务员,因为没有身份证,每天做着繁重枯燥的工作每月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在她稚嫩的脸上永远挂着冷漠和倔强。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她只是13岁就离家出走流浪的生活让小米的性格变得复杂,在社会漂泊中她浑身长满的毒刺,对所有人抱着敌意,也有着不属于她年龄的世故和谨慎。她谎报浴巾数从中获得回扣,对前来问询的郝律师开口要钱。她已经懂得在生活的夹缝中求生存,坚强的让人怜惜。她对钱的执着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梦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一张可以光明正大独立生活的凭证。
郝律师在医院里问小米想不想回家的时候,小米的眼神里透露出对家的憎恨,从她的言语中能听出她在自己的家里是个不被重视的孩子,连自己的出生日期都不清楚,她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宁愿流浪过着艰辛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家。最后小米在被小混混逼迫着出卖肉体,她在广播中听到一则社会关爱少年儿童的新闻后,这讽刺的一幕让小米觉醒,她选择用石头砸开电动车上的锁链,也砸掉一直束缚她的锁链,选择逃离选择自由,在夕阳下朝着梦露的方向驶去。
小文
小文的父母离异,她的成长父爱是缺失的,母亲对她的冷漠和责打,让她一早就失去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她变的沉默倔强。她和小米的倔强都来自于,缺乏关爱的成长环境,虽然她们生活没有交集,但是都被世界不公的对待。
小文在第一次体检后,生活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她选择离开母亲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在时间和父亲的陪伴下,她们渐渐的要走出阴影变回原来的自己。第二次在医院检查时,她的私处变成了一个舞台让权威和舆论轮番检阅,法医和妇科主任冷漠的表情,刺痛了小文,她独自坐在检查台上留着眼泪,那个天真烂漫的小文消失了,她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郝律师
电影中王队长问“都是这类案子,没想过做点别的”,郝律师坚定的说“这类案子需要做”,她短短几个字,像一阵暖流。她是一个救赎的角色,她不仅救赎小文和小米,她也给了我们希望和正义感,她是真正去关心这些孩子的心理的人。
小文妈妈
小文妈妈一出场观众就明白小文的性格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造成的,刘威葳把一个离异女人的痛苦和扭曲刻画的十分生动,她把对丈夫的仇恨转嫁到小文身上,对小文随意的打骂。在面对小文被性侵这件事上她不认为自己有责任,不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去关心和保护小文,反过来认为是小文的衣着和头发才是小文被性侵的元凶,她不停的推卸和逃避,看得出她也是一个缺少爱的人,如果小文走不出性侵的阴影不能正常的成长,很有可能她在成年后变的和她妈妈一样。
小新父母
小新父母在小新被伤害后,他们愿意接受施暴者的经济赔偿,认为经济赔偿就能弥补一个人犯下的罪行。在第二次验伤时小新的父母也积极配合,向社会公布两个孩子并没有受到侵犯,在他们眼里女儿处女膜的完整就保住了孩子以后的清白,也保住了他们一家人的名声。他们的做法太让人心寒,但这又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呢?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家长最后选择了这样的解决方式呢?
【寓意深刻的镜头语言】
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裙子被风掀起的经典造型雕像贯穿整部影片,“梦露”象征着完美女人是男权社会下希望女人该有的样子,她的性感是社会附加与她的,她的丰满和风情是许多女性羡慕和渴望的。小米和小文都对这个高大的女人形象充满感情。“梦露”在小文眼里是她母亲的形象,她渴望母亲的爱,在和妈妈大吵一架离家出走后无处可去,最后她还是选择蜷缩在雕像下睡去。在小米眼中,“梦露”是成熟、独立、自信女性的象征,那也是她一直渴望和追求的。
广场上“梦露”的雕像上贴满了小广告,让人惋惜和无奈,就像女人在如今的男权社会里总是被冠以各类标签,被物化被世俗化。最后“梦露”还是被拆除,导演安排逃走的小米和“梦露”在高速路上相遇,小米追逐这“梦露”驶远方,留给我们一个值得回味的结局。
大喇叭
小文和小新(被性侵的另一个孩子)怀着好奇来到一个建筑里玩耍,两个孩子从大喇叭里钻了出来大声喊叫,这一幕才意识到这是两个孩子,她们的世界本该很简单、无拘无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却要在这个年龄去承受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痛苦,这应该是性侵事件后她们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她们在大喇叭里显得那么渺小,就像两个小蚂蚁一样对着这个偌大的世界呼喊,但是没有人看得到,也没有人听得到。在成人世界人们只关注事件本身却不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可她们终究还是孩子。
【思考】
国内外此类题材的电影都是把重点放在被侵害的孩子的过程,这部电影是把痛苦聚焦在孩子被侵害之后,用客观的镜头讲述人们面对孩子被性侵后社会的冷漠和沉默。被侵害的孩子沉默、旅馆老板沉默、小新的父母沉默、小米为了保住700块工作也选择沉默,是强权堵住了他们的嘴,还是自私本身让他们变得沉默。孩子在被侵害之后家长选择沉默,是社会舆论不放过他们,现实中经常是被害者也要背负指责,让许多受害者不敢报警不敢站出来指认罪犯,这降低了犯罪成本坏人得不到惩罚。
我们对待新闻的态度总是三分钟热度,此类的新闻一旦爆出总能在社会中引起巨大风波,全民声讨。但是事件发生后又有多少关心这些孩子的心理恢复问题,又有谁真正关心他们最后能不能走出阴影,大家往往只不过是一群看客而已。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个健全的保护机制,如何妥善的处理才能不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学校和家长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呢?好的电影不直接提出问题,它引导人们从故事中思考,并改变着我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