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做不起来一个账号,不是因为内容的问题,而是因为运营的问题。
比如,发出文章后觉得有问题,就删掉后修改,再重发。
发现文章不被推荐,百思不得其解,抱怨平台不给力,却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一下最基本的运营常识。
一篇文章发出来之后,就已经在平台的数据库之中,如果再发,平台有查重机制,必然不会再次给你推荐,甚至平台会误判你这篇文章为抄袭,从机器的角度而言,出现了一篇文章跟之前数据库里的文章(你后台删除,不代表平台数据库也会删除),自然很容易判定为抄袭。
还比如,很多人进入头条这样的平台后,还是在按照传统媒体的方式在写稿、排版。殊不知阅读载体(是读报纸杂志,还是看手机)、阅读场景(是在长段时间阅读,还是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改变,我们必然也要改变我们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读者越来越缺少耐心去读一篇深度的内容,他只是在碎片化时间完成一个相对轻松的阅读,所以过深过重的内容,在头条这样的平台,是很难有读者看完的,还不如把一篇七八千字的文章,拆成不同的角度,一篇文章只讲好一件事,而不是像写论文一样面面俱到。并且很多细节方面也要注意,比如图文并茂能让读者有更好的沉浸感,短句短段的模式会让读者阅读起来变得更加轻松,总之,要从各个细节去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再比如,很多人在内容方面很勤奋,一门心思想要写出好内容,一篇文章辛辛苦苦打磨,七八千字,觉得必然会被系统推荐。如果不被推荐,可能就会认定是平台技术的问题:为什么我这么好的文章平台发现不了?
这也是一个常识:平台是靠机器来审核和推荐的,人工只是辅助。机器是靠你文章的各个数据指标来进行推荐的,至于你写得好不好,机器不知道,只能从数据反馈来判断。比如你的文章太长,必然导致阅读完成率低,在机器看来你的文章可读性低,你的文章如果读者看不完,自然不能给到你正向的反馈(转赞评),机器必然不会给你更多的推荐。
你既然要在一个平台发文,必然得知道它这个机器是怎么运作的,它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然后利用它的规律,提升自己的传播数据。
所以我们除了“知己”——做好内容的深耕之外,还需要“知彼”——了解并运用好平台的规律。如此一来,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很多人吭哧吭哧发一段时间,感觉数据不大好,就泄气了,甚至大骂,这个平台根本就赚不到钱嘛!但很多人没有去反思,为什么其他人能赚到钱呢?再进一步思考:他们是一上来就开始赚钱的么?
我看过很多人在头条的成长史,刚开始也都是不赚钱,只有极少数知名大V是一上来就开始有很高收益,那也是因为人家有多年的内容沉淀。像我们这些草根,都是凭着对内容的热爱死撑,扛住了,并且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专业了,最终才挣钱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内容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内容是有一定滞后性的,也就是说,你坚持发了一段时间的文章,最终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稳定的数据反馈,这个数据达到一定的峰值,就会成功闯关,进入到一个更大的流量池。
据说,头条总共有八个等级的流量池,从阅读数百的一级流量池,到阅读过千万的最高级别流量池。你需要不断过关斩将,打怪升级,才能跑赢其它账号,进入到更高级别的流量池。
这么一分析,就知道养账号就跟种庄稼一样,也是有一个成长周期的,不可能刚种下,立刻就开花结果。你得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农民,摸清庄稼的成长规律,摸清影响庄稼的外部因素有哪些,然后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点点地去浇水、施肥、锄草。
把这个道理想明白,我们就知道,在哪个阶段做哪个阶段该做的事,不要做平台不允许的事。
我们不光要埋头拉车,深耕内容本身,还得抬头看路,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
如此的话,我们才具备运营一个账号的能力,才能像那些头部大号一样,一个月一个号就有十多万的收益。
PS:简书&砍柴书院写作训练营第三期即将开营,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加入书院俱乐部,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自由撰稿人。目前一期二期已经有近十人在书院老师的指导下上稿书院,写出几十万阅读的稿子,拿到200-500不等的稿费。有兴趣的阔以留言,或者私信我呀,最好是带着自己的代表作,我们会根据你的内容水平确定是进基础班(基础新媒体写作培训),还是进阶班(一对一有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