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紫藤萝瀑布》,越是喜欢。然而如果给这个“喜欢”赋予更有力的理性的依据,似乎就有些言拙。美自然是最好的理由。宗璞的文字里流淌着美,且是充满哲理的美,这与她的父亲冯友兰的哲学研究有关。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这是难点。文字就在那里,不动不移,可是,学生往往难以深入其中,感受美点。当然,这与我们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功力有关,我们自己尚且没有深入文字,没有被文字打动,没有真正感受到文字的美,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情况也与我们对于语言赏析方法的欠缺有关。对于语言赏析,我们总还是要总结出一些方法的,修辞、句式、词语运用、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技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一定要回到语言中,还要与朗读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肖培东老师做得非常好,他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完成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朗读又不能盲目进行,无目的的朗读毫无意义,每一次朗读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知,而朗读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的感悟点也不同,如此训练就能实现对文本的多层解读。也就是说,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感悟的过程,而感悟的程度由浅入深,学生就可以在其中实现多种境界的提升。学生初读时,对于文字的理解是浮于表层的,此时教师没有必要刻意拔高,如代替学生说出感受,学生自己犹未感知。我们应先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而后在一步步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加感悟的程度。这个过程,才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一个过程,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当然,朗读是学生赏析语言的重要方法,但又不是唯一方法,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批注来让语言更贴近学生的心。但无论如何,殊途同归,语文课堂要让学习真正地发生,而语文的学习中,语言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素,离开语言,语文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品读语言这一关是师生必须要过的。
那么,《紫藤萝瀑布》的语言如何赏析,如何感受其美?我备课过程中,感觉最大的难点就在这里。一位朋友告诉我,备课的时候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然后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列出来,包括学生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一项一项解决。这个方法真的不错,我打算试试,其中的思维提升应该是很有效。于是,针对语言的赏析,我开始想解决的办法。
首先我从题目入手,“紫藤萝瀑布”,题目就很美,这种美自然蕴含在“瀑布”之中。说到“瀑布”,学生很熟悉,其特点一问即知,关键在于把紫藤萝称之为瀑布的深意,紫藤萝的生长态势被比喻成瀑布,这是全文的核心喻体,也是情感的栖息地。宗璞在这篇文章中寄托的情感就在这“紫藤萝瀑布”的形象中。既然“紫藤萝瀑布”是全文的核心意象,那么就以此为我探究的重点。在这个大的喻体中,有与之相应的小喻体,比如一朵朵盛开的花,就是帆,花苞就是尖底的舱,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作者对于组成紫藤萝的各个部位的喻体的设定都是有一定考量的,唯此,这个瀑布才更具一种完整的美感。而“瀑布”的“流动”“欢笑”“生长”的状态与“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帆船”前行的姿态又是彼此相契的,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紫藤萝瀑布”中蕴藏的最美的生命的能量。
再看对于紫藤萝描写的其他文字。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一个字概括了藤萝的状态:“盛”,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凸显这种状态。如“辉煌”“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个句子侧重描写藤萝之生命力,长久而无边,这不正是作者在后文种所说的“生命的长河”吗?接下来那个排比句式非常美:“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个句子中第一个词就很有味道“只是”,在品味语言的时候,范围很广,句式、修辞、描写、表达方式等,而最终的落脚点我们会发现就是词语。值得赏析的词语是什么类型?没有一定之规,只要在句子中有了独特的内蕴,就可以好好地体味。比如“只是”,让这条“瀑布”只出现一个点,就是深深浅浅的紫,铺展到无限的紫,让人沉迷其中的紫,入目只有这种颜色,把人的精神感情全部吸入进去,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错觉,想象着它们“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是非常美妙的句式,三个“在”字的出现体现了一种正在进行中的感觉,在这里,在这时,在这样,“此在”。“不停地”修饰“生长”,前两个句式中并无修饰语,在第三个句子里出现了,为什么呢?如果从句式的工整的角度来说,应该写成“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生长”,加上“不停地”有什么作用呢?我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多余”的“不停地”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打开理解作者情感的那扇门。那么就来读一读,我把两个句子都读了一下,然后发现了原文中的句子更有张力,有感染力,有生命力。说到张力,要稍微解释一下。张,如弓开,静止状态,但蕴含着随时爆发的能量和力度。在语言中,有张力指的是充满想象力,充满感情,充满内在的矛盾。很多时候,这种感觉只可意会。如“不停地”,这种动态之感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去掉了这个词,忽然觉得这个句子缺少了一种蓬勃的永不止息的态势。这段中还有一个词很有意思:“挑逗”。查查词典,这个词指的是“挑动逗引,招惹”,含贬义的。可是在这里,我们分明感觉到的是一种喜爱的愉悦的相互的嬉戏玩耍,如同孩子。对,就像孩子一样,充满了童趣。
说到孩子,要多说几句。我读文章的时候,似乎总觉得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瀑布的状态跟孩子很像,“欢笑”“不停地生长”“互相挑逗”,努力生长,快乐游戏,这正是孩子的生命特征。且下文中的“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它们在笑”“它们嚷嚷”,这也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童真童趣与紫藤萝瀑布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息的生命流动相吻合。
作者用了五个自然段描写紫藤萝瀑布之“盛”,那么,紫藤萝一直是这种状态吗?自然不是。在文章的第七段,作者由紫藤萝那淡淡的芳香回忆起了十几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作者对于这段文字的描写很显然与前文形成对比,这是“衰”的藤萝,是逐渐消失了的藤萝。我们仍然到词语中品味。“依傍”,谓之不够独立,或许也意味着没有独立的力量。“从来”“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挂”,缺乏生机。“察言观色”“试探”进一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那个特殊的时代给人们造成的心灵的伤害,不自信的,怯懦的,小心翼翼的,这种生长的感觉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当然,这个地方简单提一下即可,无必要深究。接下来的“索性”一词一下子将一种沉重的压抑的感觉“释放”出来,紫藤萝花终究无法继续生存,它的生机被彻底毁灭。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紫藤萝的命运。
以上所述,是在讲紫藤萝的命运,由“衰”而“盛”,花如此,人亦然。压在作者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就是作者的“伤”,带着个人的满心伤痛,负重难行。于是,看到这树繁茂的充满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被深深地吸引,“停住了脚步”。这种脚步的停止,既是源于被紫藤萝瀑布的生机所吸引,又是自己情感栖息的一种方式。何其痛也,何其累也,就静静地停下来欣赏这生命的美景吧。人与自然向来相通,从自然中汲取元气是人类的普遍做法。一花一世界,面对紫藤萝花的无声的话语,看到它们自在生长的姿态,作者的体内似乎被注入了一种强大的生命的力量,那些痛被全数清空,只留下“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就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最美的礼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与人的“对话”中,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流着”,并且提到了两次:“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为何作者在两处使用这个动词?这其实是作者情感的涌动,让紫藤萝花如水一般流淌进我的心里,让那元气淋漓的生命滋养我已经干涸的心灵。于是,极富动感的“流着”,对应着瀑布的状态,成为我内心情感变化的外现。物与人,有了相通的路,一条生命的长河不停地流着流着,在作者的心里流动着,这就是作者看到紫藤萝之后拥有的最丰沛的精神的能量。由物而情,由情而理,于是,顿悟了生与死的谜题的作者“加快了脚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走向新的旅程。
至此,似乎文章已经被解读得很清楚,然而,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脑中一直想着三句话,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看花还是花。这能不能作为解读这篇文章的一个角度呢?三句话,三种境界。初时作者看花,以看花的角度去看,或长势旺盛,生机勃勃,或衰败无力,凋零成空,花也;之后再看,花之“瀑布”流进心里,与我相通,我内心的情感成为我看花的第二双眼,以情眼看花,花皆着情,花者,情花也;最后再看,心已归于平静,花又是花,人将前行。
开往生命的春天的紫藤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