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庸——为人处世的方法

      某一日,我在阅读贾平凹的《自在独行》的时候,在读到《孤独的走向未来》一篇中,贾平凹先生引用了一句话是“圣者庸行,大人小心”。这句话令我映像深刻。

图片发自简书App


      随后,因为好奇心,我就去网上差了这是什么意思,知乎是这样告诉我的:

“越是大人,行为处事就越小心,越是圣贤,他越像平常心一样行为处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句话到这样说就变得好理解了,大概字面意思是说,越长大,越谨慎,登高望远,你才能达到不聒噪的心态,也就是圣贤的姿态。

      这时,我反倒没有对这句话有较深的执着,而对这个字产生的好奇,从小到大,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就告诉我:做人要中庸。而庸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平常,不高明,在普通不过的意思,大部分用来描述一个人很普通啊,没有作为,就比如庸君啊。当然,这时庸就当作了一个形容词,说这个人咋滴咋滴了,很平庸,无作为撒的。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名次来解释呢,这就跟为人处事的原则或者说是道理联系到了一起。当然啊,我只是在说它积极的一方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要说“庸”的积极一面,那这个字一定要和“中”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叫“中庸”,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我们从它的字面上来解释既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应该是‘求和’””。也就是不悲不喜既为情绪上的“中”,然后出现的喜怒哀乐后,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能达到符合常理的样子,即为“和”。说了这么多,想告诉你们,做人的样子一定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不能被事物带来的后果影响而过度化。

      中庸的反义词,或者说是它的对立面的词叫“过度”和“不足”,太极端不是一件好事,比如隋唐的李元霸,狂傲到了极点,最后只能天收他了,死在自己的锤子之下,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呢。再看看韦小宝,他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有自己正义的底线,在官场中懂得迎合和取舍的“真小人”,最后居然可以和皇帝做朋友,这不就是做人做事,求和,不极端的中庸之道吗?

      总结了一下啊,“中庸”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太过火,要有着大智若愚的心态,就像一把刀子一样,太过锋利用起来是顺手,但用几次就折断了,不能长久。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解释一下山木自寇,膏火自煎的意思: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油膏引燃了火焰,结果将自身烧干。

世间万物只因被物尽其用才得以物极必反的下场,顺其自认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后我引用《书剑恩仇录》中乾隆送给陈家洛的一块宝玉上所刻之字来作为结束语吧。即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希望你们都能做一个谦谦君子,以君子宽容如海之度,待人和煦,举止有毒,出事中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