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读书摘录
Sayings:
在简书已经坚持日更46天,依然不能妙笔生花。前一段时间,开始输出“读书摘录”,偶尔写一些读书感悟。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天,忽而发现这种状态也不错。输出“读书摘录”,能倒逼我去读书,读新书温旧书,不断输入。
第一次读完《好的孤独》,我写下了“准备再看一遍”。但过了半年,我都没有再去翻这本书。今日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问了自己:如果没有做读书摘录,我还会践行自己的话吗?我的答案是:会的,但再次阅读的时间可能是很久以后。
陈果老师用她的哲学的理性思维,告诉我们孤独也有好的。于不擅社交、时常处于孤独状态的我来说,这是包着糖衣的良药。
自序:我为什么要写书?
1、
很多时候,在教室座无虚席的情况下,他们会安静地站着听完两节课,有时是在教室后排的走道里,有时则是在教室的窗外——他们的目光中时而是期待,时而是信任,时而星星般闪烁着理解和共鸣的光。每到那时,我总觉得幸福,同时深感荣幸。
2、
虽然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境遇的差异必然会影响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将我们引向全然不同的追求,但是作为“人”,我们的共同点似乎总是更多——我们年复一年穿梭于春夏秋冬,正如我们的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顺着自然的斜坡,缓慢滑过“幼年、少年、壮年、老年”的人世四季,和他人一样;我们进入生命如一个奇迹,我们走向死亡是一种必然,和他人一样;在相同的起点与相同的终点之间,虽然我们看似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辉煌,有的黯淡,有的成功,有的平庸,但没有人真正摆脱了烦恼。
3、
孤独不一定那么不堪忍受,或许只有它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死亡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森恐怖,或许它只是人辛劳一生后进入某个温柔的无梦之眠;人生的苦难不一定那么面目可憎,或许它富有某种异乎寻常的营养,使我们经历过后活得更强大……
Part 1 生命可承受之“重”
1、
事实上,只有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会用虚构的美丽自己骗自己,那是一种直面真相的瘫软无力。如果一个人无可避免地生而有弱点,那么不能接受自己有弱点,恐怕才是他最无可救药的“弱点”。
2、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这才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
真诚,才显真爱
1、
喜与忧两种情绪交织共绘回忆。回首过去2019年,幸运的与快乐不期而遇,悲伤的情绪亦常常在生活的画板挥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推己及人,父母的生活有欢喜也有忧伤。一味报喜不报忧,意味着父母对我们悲伤的认知是空白的,而空白将放大父母猜测我们所遇到“忧”的恐惧感,终日惶惶不安。选择性报忧,家人不再“担忧”。
2、
作为你最亲密的人,我最想了解的是你的真实情况,包括你的痛苦与烦恼。我也会跟着痛苦和烦恼,但是我仍然希望你实话告诉我,而不要骗我,我不想从别人那里知道,或者完全不知道。也许我帮不上忙,但是我希望与你分担。
3、
作为你最亲密的人,我最想了解的是你的真实情况,包括你的痛苦与烦恼。我也会跟着痛苦和烦恼,但是我仍然希望你实话告诉我,而不要骗我,我不想从别人那里知道,或者完全不知道。也许我帮不上忙,但是我希望与你分担。
4、
我们能欺骗的往往是信任我们的人,而信任我们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们欺骗他们。
5、
若没有自我的“阴暗面”,我们何需自我完善?
6、
“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对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地方尽力去自我修缮,对自身不可改变的东西则予以尊重、接纳,学会与之共处。
7、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每一个重负背后都藏着一个恩赐
1、
生活的“重负”,若细细回味,其中也一定饱含“恩赐”。
在“不安”的皮鞭下
1、
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注定都有死亡。
2、
或许死亡本身包含着这样一种自然所赋予的、不易察觉的温柔美意——这块令你耗尽一生而难以摆脱的“巨石”,恐怕唯有死亡才能使你彻底放下;这一条忧心忡忡的人生道路,唯有走到尽头,你才有机会无所顾忌、心安理得地沉入一个永久的无梦之眠,享受完全的清静。
3、
我们之所以疲于奔波、追名逐利,或许不在于我们的本性贪得无厌、不知足,或许根本在于我们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4、
看到繁花似锦背后的荒凉,瞬间光亮之后的永恒黑暗
5、
殊不知,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谁要是拒绝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会被剥夺生活之乐;两者之间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要么一样也没有。
6、
我们不得不承受生活的“巨石”,如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或许那不是命运的责难,而是人性的考验,唯有这样的沉甸甸才能驱散轻佻与浮夸,填平无底的欲壑,才足以唤醒我们对平淡生活的珍惜。
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1、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2、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3、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从而隐居于孤寂之中。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环境固然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是在闹市中“心远地自偏”的出离。
孤独不可耻
1、
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思念。
2、
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就像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粒,可人的头脑却能思考整片宇宙。”独处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贪婪地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与他们发生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3、
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再爱你的人也束手无策。我们的命运只能自己承担,我们的孤单终须自己面对。
4、
我们像逃避死亡一样逃避孤单,对于死亡,我们选择“忘却”,对于孤单,我们选择相似的方式——“掩盖”。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呼朋唤友,以虚假的繁荣来掩饰内心的怯懦
Part 2 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
1、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就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为家,其实无家可归
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1、
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外在的标准是看他拥有什么。
2、
别人拿不走的,时间统统能带走。
3、
这一层次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玄之又玄的东西,几乎决定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而且它们超出了时间的掌控力,即使死亡也无力剥夺。我还记得回答这个问题时的最后一句话:“人格力量超越时空。即使有一天,人不在了,人格还在,魅力还在。”
4、
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
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1、
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
风度不是造作,而是内在气度的自然流露
1、
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而乔装出来的风度则是一个人在竭力掩饰他内心的空虚和贫乏。
2、
人的“气度”“尺度”“高度”“宽度”“深度”“风度”最终会化为一个人“信手拈来”“自然流露”的天性,而非有意识地矫揉做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自然天成”“天性使然”。
3、
“无所在等于无所不在,无心意味着无处不用心”。
要自信,不要自负
1、
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会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
1、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冥冥之中他的命运就这样在后半生被神秘地翻转,璀璨渐入暗淡。
2、
我知道得越多,我所触及的未知领域也越广阔。
3、
我知道得越多,我所触及的未知领域也越广阔。
4、
“知我所能”意味着深入挖掘自我尚未展露的潜能、了解自我内在的天分,然后尽己之力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天赋获得最大程度的施展。
** 寻找“精神家族”——我们的友情与爱情**
1、
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古老的关系,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系。
2、
你们之间由于心心相印,很多时候会对相似的事件做出相近的判断,如事先约好一般。很多时候对方的一句提醒或一个规劝能恰逢其时地使我们豁然开朗,好像他料事如神,早已预见到你的处境。
3、
因为你们相互交托了“灵魂”,因为你们绝不允许自己丧失理性与善良,因而也绝不怀疑对方的理性与善良。
4、
如果灵魂有血,那么知己应当与我流着相同的血。他也是我的亲人,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5、
每一个大人灵魂里都有一个“小孩”,而爱情能唤醒那个“小孩”,使我们返老还童,使我们的心灵活力无穷,让我们变得单纯与虔诚。
6、
爱情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东西,身处其中的人感觉自己永不厌烦、永不疲惫、永不衰老。
因为彼此纯真,所以始终信任
1、
“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时间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
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无需太多解释,因为你懂。
3、
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
4、
相互的理解和信赖构成了一种宽松而闲适的氛围,在其中,我们安然地共享着生活的韵律,时间化为彼此合拍的心灵节奏——安静却不清冷,共存而无干扰。
5、
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
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1、
“利己”不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最本真的需要,无可厚非。
2、
“利己”只要“不损人”,就不是不道德。
3、
如果我们能对“他人”的困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我们的“利他”行为,就会变得格外自然
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
1、
“道德”需要“自律”,这样的“自律”使人心灵舒展,使人精神自由,使人更看得上自己这个人。
2、
自律比放纵更自由。
3、
一个人不可能达到“绝对自由”,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无拘无束”。
4、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5、
前者在理性的“自律”中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安宁,后者在激情的“放纵”中满足了欲望的自由——快感。
6、
道德与功利,不是敌人,可以是朋友
7、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8、
我热爱物理学,因为我深知物质的力量。但是对物理学研究越深入,我越发现物质的尽头,屹立的是精神。
9、
我热爱物理学,因为我深知物质的力量。但是对物理学研究越深入,我越发现物质的尽头,屹立的是精神。
10、
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深感惊喜和使人惊喜
Part 5 用大爱,做小事
1、
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力取决于他内心爱的活力——一个人心中的爱越诚挚,他的精神生命越坚韧;一个人心中的爱越广阔,他的精神生命跨越的时空也就越广阔。当一个人爱天下人,他的精神也就趋于不朽。
2、
一个人的“善”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我的“良心”。
做一个“达”人
1、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2、
雅思贝斯却选择“站在妻子与世界之间”,以个人微弱的良心之光芒与无边的黑暗相抗衡。
3、
仔细想来,一位心存大爱的慈善家,与一个一辈子克勤克俭、诚实待人的劳动者,似乎是同样伟大的。
大爱者,无惑
1、
德性即知识
2、
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其实天资上的差别微弱,只是有的人清醒认识并充分发挥了这些天资,有的人糊里糊涂、浑浑噩噩、自暴自弃。
3、
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其实天资上的差别微弱,只是有的人清醒认识并充分发挥了这些天资,有的人糊里糊涂、浑浑噩噩、自暴自弃。
** “厌世”,是“自厌”的蔓延**
1、
他们之所以能唤起我们持久的热情、能激发我们全身心去奉献,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充满了新鲜活跃的创造力,他们总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如永不干枯的源泉、如亘古常新的自然。与这样的人为伴,或者投身于这样的事业,我们不觉厌烦,我们孜孜不倦。
2、
他们之所以能唤起我们持久的热情、能激发我们全身心去奉献,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充满了新鲜活跃的创造力,他们总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如永不干枯的源泉、如亘古常新的自然。与这样的人为伴,或者投身于这样的事业,我们不觉厌烦,我们孜孜不倦。
Part 6 生、老、病、死
1、
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无杂质的人生起点,如那清淙欢快的涓涓细流。然后必要经历一段沉浮不定、渐趋纷杂的成长过程,如那遭受污染、浑浊不堪的河道。最终,总会回归于一个清净自在的人生终点,如那容纳百川而自成一体的汪洋大海。
每个人都是人类系统中一个承上启下者
1、
我是一个单独的人,也是不知不觉中一个人类基因的承上启下者;我们既是自成一个时代,也是历史众多时代中的一个过渡。
再见了,我的童年
1、
在“童年”向“成熟”转变的第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初次尝到了“自由”的美味,还是首次体验到生活的“沉重”?
成熟,就是不断变得“天真”
1、
看着看着,他不禁自问:“如此清净明澈的泉水将流向何方?”思忖之下,发现泉水一路从山顶往低处走,直至山下。“啊呀,这么纯洁、无污染的水要流向山下的人间,被用来洗澡、淘米、冲厕所,实在是太可惜了”,他顿时心生不安。然而,哲学爱好者往往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有着追根溯源的偏好,于是他继续追问:“被污染的水又将流向何方?”他想到有一部分的水会在阳光的照耀下蒸发为水蒸气,在蒸发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净化,最终化作雨雪霜霭,落入地面的水道东流入海;另一部分的水渗透到泥土之中,经过土壤的天然净化,回归清澈,随着地下河道汇集入海。于是,九华山的清清泉水沿途虽历经污浊、饱受污染,最终还是会融于大海,在这个具有强大的自净能力的、庞大的生态水系统中重新恢复久违的清澈明净。
2、
一颗心是洞开的,就能容纳世间万象,“悲欢”和“苦乐”可以在其中自由出入,随它来来去去、自生自灭,只如风平浪静的海面倏忽吹过一丝微风,偶尔微泛水纹而已。
3、
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计较得越少越幸福。
4、
身体成长的同时,人的精神也在生长。精神的成熟意味着我们在精神上更独立,因而更自由。
向死而生
1、
英国小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2、
我们为艺术倾倒,而艺术臣服于自然。
3、
我们不可能逃避死亡,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迎向它。
但是对于死亡,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并非没有选择。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死或不死,但我们却能选择如何看待死亡。
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
1、
生命似乎就是装在身体这个皮囊中的一团精神,死亡就是精神离开了这个皮囊,飘散到皮囊之外的无限时空之中。
2、
当歌德预见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告诉了他的朋友和学生艾克曼,艾克曼十分难过,歌德于是告诉他,不用难过,死亡对于我而言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存在形式,某种程度上,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得以弥漫于无限时空——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当我读到歌德面对死亡时这种令人崇敬的豪迈与大气,我觉得死亡不能威胁到他,因为他高于死亡,所以他不朽。
4、
当歌德预见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告诉了他的朋友和学生艾克曼,艾克曼十分难过,歌德于是告诉他,不用难过,死亡对于我而言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存在形式,某种程度上,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得以弥漫于无限时空——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当我读到歌德面对死亡时这种令人崇敬的豪迈与大气,我觉得死亡不能威胁到他,因为他高于死亡,所以他不朽。
5、
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6、
与其煞费苦心却徒劳无功地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不如去沉思如何使用我们有限的生命,使之绝不空虚,这意义显得更为重大。
最好的感恩,是接受爱、传递爱
1、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善待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时,只有当我们不安于受惠于人时,我们的感恩心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2、
对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东西。
3、
感恩不必急于回报,否则他人的美善反倒被我们当成了一种心头的负担。
4、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
心若有愧,永断不作
1、
每一次诚挚的忏悔,都是一次灵魂的重生。
2、
对别人造成的烦恼和伤害,也并不因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而一笔勾销。
你好,好奇心
1、
真知灼见始于好学。
2、
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1、
假如我们画一个圆,圆内代表我们知道的知识,圆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我们知道得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而圆画得越大,它与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换言之,已知越多,未知越多。
2、
进步源于好学,好学源于好奇,好奇源于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
进步源于好学,好学源于好奇,好奇源于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
精神唯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好学求知,才能通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我们用心去看的这个世界便总是一片新天地,而我们的每一天也都将是一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