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毗达磨集论的几个问题

在现代佛学1951年第8期刊有德国李华德《读梵文本阿毗达磨集论》一文,涉及柏乐天(Prahlad Pradhan)校刊梵文本《阿毗达摩集论》的一些意见,值得注意:

1、玄奘汉译本有增益

因为正如校订者本人所说(见第十一页以下),汉译本有很多令人捉摸不定的增益。其增益的文字,有时候是据杂集论添进去的,有时候是据译者个人的意见添进去的。这些增益时常令人困惑。(此类实例,请看第七十八页)。

2、其他唯识经典对《集论》的引用

事实上,柏乐天教援已经从成唯识论里找到了那里引用集论的七段文字。从唯识三十颂安慧释里,也找出来了许多。我们知道,玄奘在译成唯识论的时候,曾揉集十家注文。安慧三十颂释也在其中。覆按成唯识论所引集论文字,我发现其中有几段是在安慧释文之内。这让我怀疑安慧一派(伐腊毗Vallabhi)是否也是以集论为其所依的根本论典之一。另外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考虑到,署名注者为安慧的其他注释,如五蕴论注(大正藏一六一一),中观释论(大正藏一六一二),迦叶品注等,是否也引用过很多集论或杂集论的原文。这件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钢和泰先生所提出来的那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就是到底是像铜先生所主张,有三个安慧呢?还是只有两个,或一个安慧?

其他唯识经典对《集论》的引用,个人会一一从经典中梳理出来,以加深对《集论》相关文本的理解。

3、梵文本和汉译本分品的不同

梵文本集论全书,共分两分,第二分又分为四品。这样一共成为五(下接第27页)(上接第22页)品。而玄奘译本,却分成了八品。或许是由于他心目中以为两分之中,应该品数相同。梵本第一品为诸法品,述习见于俱舍及成唯识论中之诸法。第二品为四圣谛品、第三品抉择经中文句。第四品述信徒根器及其成就。第五品述布教法(奘译为论议品)我们注意到书里面把菩萨众列为一切佛教信徒之首。这是很有意思的。

4、《集论》和唯识思想史的一些问题

我们注意到无著曾顺便论到“空性”(原书第四十页),论到“无我性”(原书第四○、四一页),论到三法相(原书第三一页),论到阿赖耶识(原书第三十二页)。拿集论和现观庄严论来对照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很重要的论题如“三身”“十地”“种性”“如来藏”等等,在集论里未曾提到。我们拿集论和成唯识论对照一下,我们可以看到集论毫未触及“转变”“唯心所变”“种子”等等论题。何以集论不曾提到这几点,很不容易解释。

5、其他的问题

乐天教授曾经在巴利三藏里找到了一些集论引文的出处。但是还应该把所有的引文都找出出处来。因为这一点对于弄清楚这个学派主要依据了那些经典是很重要的。我偶尔发现了原书四八页,开头为“方广经中说一切法无自性:”那一段文字是出于八千般若的第十五品。在八千般若经里,可能发现更多引文的出处。我可以提醒想找引文的出处的人们,找出处时,用汉译本比用梵文本更容易些。

实际上梵文本的校勘乃是柏乐天和张建木一同做的工作。现把张建木的简历附录于此:

张克强,1917年生,天津武清人。号建木。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后又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深造,从师陈垣、沈兼士等大师。1949年后,到中国佛教协会专事佛学研究,并在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授课。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理事。著有《大乘起信论研究》等文,晚年将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藏文)译成汉语,为佛学研究作出了贡献。1989年逝世。后人编有《张建木文集》。

张建木:佛教对于中国音韵学的影响

张建木:俱舍論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張曼濤主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1] ,其先颍川人[2] ...
    U一like阅读 938评论 0 1
  • 10天共读猫说的活动要结束了,再读一遍老猫的文章让我对区块链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个活动的参加是...
    weichen000阅读 325评论 0 1
  • 哈哈,飞碟说,知识从未如此性感 天王 他盖地虎小鸡 他炖蘑菇别看头大脖子粗我左边青龙右白虎大金链子大金表一天三顿小...
    小学生的博客阅读 533评论 0 0
  • 每个人都在等待救世主,但中央集权的解决方法只会让人等得望眼欲穿。将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的中心,让每个人担负...
    将心注入阅读 299评论 0 1
  • 今天我和李煜如、朱善希、吉智勋去了种植园。我发现我的萝卜苗又长大了,叶子周围的轮廓是锯齿状的而且长得非常大,从4厘...
    5502史家颖阅读 48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