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喜欢在教学楼内转转,一来看看开学这几周各班教育教学常规是否已进入正轨;二来,想看看各班的晨诵午读开展情况,以期后期对这项工作做以更合理的调整和完善。
在转的过程中,有一些发现,也有点滴的思考。
发现一:教室有所不同
全校24个教室,从硬件和环境来说,大多是相似的(除了六年级)。相似的颜色,相似的布置,相似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同。但是,在看的时候,我又分明能感受到各个教室的不同。
有些教室进去之后,你会发现清爽整洁中透着秩序感;朗朗的晨诵声中散发着诗的韵味;书架上的书整齐地排列着,似乎在等待孩子们去和它交朋友;窗台上的花虽安安静静,但透亮的光泽中透着对生命的渴望,透着生长的喜悦……身处这样的教室,你感觉到的也是生命和喜悦。
而有些教室进去之后,会发现桌椅总是不那么整齐,班级秩序明显不稳定,读书声拖拖拉拉没有精气神,空气中也飘散着那么一点点躁气,窗台上的绿植,有的垂头丧气,有的挤来挤去不在自己该在的位置……
发现二:学生有所不同
那些秩序感良好的教室里,孩子们读书姿势正确,精神状态良好,神情专注,晨诵午读的身影中透着一种安静的力量,晨诵的声音似花开一般。
那些不太有秩序的教室,孩子们总有一些注意力分散,有的在整理作业,有的在说话,有的在东张西望,也有的百无聊赖度日如年似的望着进来的老师,至于晨诵的的声音,更多的只是齐声朗读而已。
我在想:为何环境如此相似的教室给人的感觉却不同?为何同样都是教室,可里面坐的人状态却大有不同?这固然与孩子个体有关,但是与教室里当下的氛围有没有关系呢?而教室里的氛围,又与什么有关系呢?
几番观察之后,我有了以下的思考:教室的不同、学生状态的不同、当下氛围的不同后面,其实是教师的不同——有些教师,是带着“任务”站在教室里的,而有些老师则是带着“生命”站在教室里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看到的是“学生”,后者看到的是“儿童”;前者看到的是晨诵午读这个任务,后者看到的是经典对儿童生命的浸润;前者想的是认真干完工作,后者想的是用心让儿童成长;前者视教室为一个“空间”,后者视教室成为一个“生命场”;前者想的是在教室里完成工作,后者想的是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走向卓越……前后行为的差别,彰显的其实是老师生命意识的差别。生命意识不一样老师,带来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教室和不一样的学生。
朱永新先生说:谁站在教室里,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是啊,教室是一个生命场,也需要生命在场。站在教室里的你,是否生命在场呢?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常常带着这一份觉性去触摸教育,去对待孩子;带着这份觉性去履行职责,去从事每日每时最平凡的工作;带着这份觉性去缔造属于自己的完美教室,去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一个个生命花开!
——2018.9月.20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