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为互联网+的兴起,生鲜行业也不例外,加上民 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增高,无数互联网大头小户涌入生鲜领域,把之视 为新的风口,试图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但市场是残酷的,互联网也同样不全是 淘金的一面,市场才不管你是互联网还是不互联网,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就算是 神仙也不能颠覆。
国内的生鲜大概是从前几年的“褚橙”开始,当时本来生活一炮走红,因为褚 时健的这种不服老的精神,无数互联网大佬为之站台背书,后面陆续催生了“ 潘苹果”、“任小米”,BIG4也陆续踏入生鲜领域,“天天果园”在水果配送 杀的一片鲜红后屹立不倒,“喵鲜生”利用天猫平台横空出世,都还做的风生 水起,但其中也不乏很多问题。譬如生鲜水果配送的最后三公里,出现腐烂败 坏,品相不好等不可避免的问题,明明看似是一片蓝海,为何偏偏走进去确是 红海一片?生鲜电商到底是风口吗?
少就是多,不做到极致怎么叫互联网
本人有幸参与了一个生鲜电商项目,项目以失败而告终,但从中了解到了生鲜 电商的很多弊端和运营规律,也算收货颇多,教训颇多。
这要从国内首家开展半成品净菜生鲜项目的“青年菜君”说起,去年看到生鲜 净菜项目的网络报道,青年菜君从地铁站口出发,天使轮就被不少投资机构看 好,融了不少资金,当时眼前一亮,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确实解决了不少人 做饭吃饭的问题。当时还没有主要考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只是疑问这种 做法在超市也操作过,但并未转化成实质购买,作为单身男女青年对这种新方 式可能只是新奇体验,并不能形成长期购买,这就会影响后面的盈利和扩大。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起初的对于目标人群的担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正是对生鲜电商的看好,我正式加入了本地一家做半成品净菜的初创型企业, 不大,但是融到一部分资金,项目的整体结构还算比较完整,并且已经上线, 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当时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品牌运营,说实话初创项目其实 还远远达不到品牌建设的地步,主要的部分还是做产品体验和内容建设,包括 双微的推广以及线上线下活动的规划。
公司的结构是这样划分的,有平台技术部、客服部、TMK、BD、品牌部,技术主 要就是平台搭建,客服和TMK就是后台服务,BD是线下活动的主力,前期的客户 推广主要都是依靠BD部门通过地推来进行促销活动的执行,达到用户关注客户 端完成下单的目的。
在前期的时候,公司所使用的平台就是微信公众服务号,还有一个比较粗糙的 APP客户端,近乎没有使用,后期虽然要上线增强版本的APP,但我个人觉得, 微信公众服务号作为一个轻量级的客户端,已经具备所有基本功能,在没有聚 拢一定用户数量,产品体验没有引爆和形成更大附加价值的情况下,盲目开发 APP是有风险且没有必要的。当时技术部门开发APP的原因有几个:1、无外乎所 有互联网企业的错误共识,有个自己的APP才算是有安全感(当然对于大企业来 说这是正确的);2、微信公众服务号没有申请成功支付功能,线上支付需要通 过支付宝来操作,体验较差。事后我发现在微信服务号的后台,因腾讯审核较 严格,对于营业执照有疑问,但微信后台有提示可以再次申请或致电腾讯来解 决,上线7个月一直未开通微信支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误,可能是行政部门 多申请几次就解决的问题;3、APP的体验肯定比微信公众号的体验好。
在准备上线APP时,更是决定暂停微信端的下单,这又是一个不太好的决定。微 信固然功能并不健全,但微信之所以火爆就是因为体验无人能及,重新设计一 个APP并不一定能够在用户体验上超越微信,这些方向错误性的投入浪费了人力 和时间,错过了一些坚固堡垒的机会。
商业模式好不好?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
再说说市场推广这块,有效的地推活动对于前期推广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 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再加上线上引爆,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 个滚雪球的过程。很多人会说地推不是很多传统行业才做的吗,其实做O2O的前 期推广中地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你看现在大街上发传单的已经看不到传统 行业的身影,全部都是电商的促销单。
在运行了5-6个月的时间后,产品的微信号粉丝达到了1万多个,下单量累计有 5000多单,这个成绩在没有多大的投入下其实还是不错的。做的好的有一下几 点:
1、地推活动比较给力,进驻社区的思路非常正确
2、客服的沟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达成了很多老客户的购买
通过这两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的作法和传统行业别无二致,没有利 用好互联网的优势,仅仅依靠线上下单,线下送货的模式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O2O模式,我们并没有借助好网络的传播和营销作用。
做的不好的几点:
1、产品和产品包装没有传播性
2、微信平台并没有做到极致,内容性不够
3、营销效果不好,近乎没有推广,比较孤立的做自己的半成品净菜,而大众对 于这种新模式的接受度几乎为零。
4、社区同样没有做到极致,又盲目的开拓新的社区。
5、投入不够,也是造成无法做到极致的原因。
在渠道方面,一方面通过在地铁轻轨站点附近的便利店合作,成为自提点,给 店主分成,进驻社区;另一方面开通淘宝,通过第三方物流将产品送达全城, 但产品保鲜质量无法保证。作为生鲜产品的敌人,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解决是很 多企业都无法迈过的坎,杭州的卡卡鲜就因为物流问题而最终倒闭。这样就陷 入了两难境地,自己物流配送成本较高,但能保证质量,利用第三方物流,成 本可降时间也快,但质量无法保证,这是多少做生鲜电商人心里的痛啊!尤其 是到了夏天,那些豆腐啊肉类啊还没送到就变味了,投诉拒收就接踵而来。
如何解决物流的问题?青年菜君的方式可以借鉴,自建便利店,自建小区取菜 保鲜柜,这些其实都是产品的一部分,也是能够形成宣传点的一部分,为什么 我在前面说社区投入不够,就是因为这些都没有做起来,就又投入到下一个社 区了。
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那盈利呢?
说说用户部分。其实用户体验一直是我们的短板,虽然菜品还算比较家常,大 部分用户还是很认可的,但整体的包装和内容介绍都比较粗糙,完全没有给人 眼前一亮的感觉。互联网企业能够达到传统企业的水准尚且活不下去,况且还 没有这样的水准。我们的用户一开始定位在年轻人,再细分点说就是25到35岁 之间的人群,竞品企业有按家庭人数来定位的,比如三口之家,其实三口之家 从类别来说是比较正确的,只有家有一孩才会更关注吃什么,如果四口之家多 了一个老人,净菜这种东西就很难进入厨房了。但在实际推广中,前期的促销 甚至免单活动,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老年人,所以目标人群是需要不断摸索来 确定的,不一定非要前期一定要固定。
我认为类似产品在推广的时候,前期应该“撒大网捕所有鱼”,让不被人熟知 的商业模式通过促销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期再通过数据和调研来进行分析,确 定忠实用户来进行定位,后期进行对目标用户有针对性的活动和促销。
项目最终是失败了,从公司层面上来说,有很多需要总结的地方,包括公司的 架构和人力问题,下面就从宏观方面说一下。
1、盈利。任何一个公司的目标都是能够盈利,不管你是最后希望通过概念融资 卖掉还是自营赚钱,不盈利就无法经营团队和扩展市场,也无法对股东交代, 很多倒掉的初创企业,盲目的扩张之后无法盈利最后资金断裂,无法盈利需要 无数次的对商业模式进行修正,需要一个公司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2、基因。从事互联网行业基因真的很重要,现在互联网太热,很多人都想碰, 甚至有人看过几篇分析文章就觉得自己对互联网略知一二,仓促上线,盲目扩 张,最后数据难看,不了了之。
3、团队。其实团队也是基因的一部分,我想说的团队更多是人力的问题,就是 你有没有招到对公司有用的人才。一个技术大牛,一个运营天才,一个牛逼的 HR,剩下的招几个客服人员,外加一个能够管住大牛和天才的执行经理,团队 无非就是这样,怕就怕,一个公司招聘到很多无法认同项目和做事的闲人。
创业不易,想在生鲜领域创业更不易。很幸运参与了这样一个非常“困难”的创业项目,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却收获了很多。记得刚进入团队的时候,我问公司写字楼的租金多少,因为我们是在CBD最好的一栋写字楼里办公,想说的是初创公司开源节流非常有必要。在创业公司里面大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拼搏奋斗,也是其他公司里面没有的氛围,感觉很好,也希望所有的小伙伴把在这一段创业经历中的收获传递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相信总会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