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数据恐慌
1%与99% 知道与做到 细节
认知升级 长度宽度和广度
共计2434字|建议阅读10分钟
熟知手表业的人都知道,瑞士手表说第二的话,没有人自言第一。
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和阻隔,也许是因为资源的相对匮乏稀缺,从而造就了瑞士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基于这样的客观因素,导致他们不得不打造一种轻巧便于扩散传播半径的商品,从而延伸到产品设计之中,瑞士手表就这样诞生了。
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比他人多最后的1%的用心,使得自此奠定手表业的江湖地位。
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说,除了在外部环境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外,是否也应该在自己的身上不断地精进。
在当下的信息和数据时代下,每天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想,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了解到任何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和技能,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良的影响。
它是如此的不起眼,以至于我们沉浸其中却完全不自知。我们知道信息的另一面就是所谓的噪声,而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寥寥无几,大多数每天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和知道的,都是弥漫在这信息之中的噪声。
它在无形之中,让我们不断的从一件事情上面迅速地又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面,我们的各种感官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以至于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自我感觉的“信息”。
然后,我们就这样在信息的洪流之中不断的冲来冲去,甚至也是当下普遍人们比较焦虑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仔细的回想一下,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读完一本有价值的书?
你是否还记得昨天,或者近一点来说上一小时所看到的信息?
你有多少次,不断的从新鲜事情上面跳到另外一件新奇的事情上面?
除了本身的工作之外,你有没有坚持一年,或者说一个月、一个礼拜而持续做的事情?
或许你可能会说,现在讲究注重的是碎片化的学习,而是区别于传统的整块时间去学习的方法。但你自己可以自问,有多少事情或者技能,是通过你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而学到的。
所以固然有碎片化时间和整体时间的说法,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碎片化时间也都是在持续的对于具体的某一事情的持续输入和输出,而你只不过是在一个信息点跳到另外一个信息点的被动接受。
所以在当下,如果我们首先不具备能够分清信息和噪声的认知,那么即使给予我们再多的资源和信息,也只会无缘无故的增加自己的负担和焦虑,从而将自己带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就像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人在讲自己,如果有了钱就会如何如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突然间一夜暴富,拥有巨额财富和金钱的人,最终却活的还不如以前那么心安。
这就是因为,如果你的自我认知无法匹配到现有的资源和信息,那么即使给予你更多,也只会增加你自己的压力。
所以说我们首先缺少的并不是金钱和信息,而是缺少对于自我认知的提升和进步。
说回到到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影响,由于现在被极大的给予,因此我们在无形之中丧失了对于原来那种刻苦钻研和追求的欲望和动力,让我们在一个个知识技能之中不断的走马观花。
当我们浏览了一个个的信息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之中会形成自己已经知道和掌握的错觉,而不是针对具体某一个技能的不断深入和打磨。
因此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就是因为,现在区别于以往信息的匮乏而变为极大的充沛,以前稀缺的可能是信息的获取途径,而现在稀缺的却是这种对事的执着和工匠般专注。
这个可能又会让我们产生误解,就像我们之前谈到过的,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一样。
我们很容易的会想到,即使是一条河流,如果他只有宽度而非常浅的话,那么也会很快地干涸。反而,是一条可能看上去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宽阔,但是非常深的涓涓细流,最终却可以源源不断。
当然,我们并不是忽略或者轻视宽度广度的重要性,我要强调的是,我们首先要获得对于具体某项技能的深度挖掘,然后再追求多维度的发展和更广度的学习。
而不是只是追求知道的广度上面,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和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
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知道——做到——再知道——再做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对于自己简单的“知道——知道——知道”的堆积,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做到过的。
这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狗熊掰棒子似的1万小时学习理论,简单机械的重复和肤浅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而这种态度也是真正把95%的人和5%的人,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
这也可以来解释我们经常所说的,“学了这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除了对于自我实践的反省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对于每件事情仅仅停留在对于95%的学习,而没有更深入一步。更多的则是,事实上可能更多人连95%的深度都没有。
这也是我们常常所批判的的“差不多”先生,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一种差不多的态度,那么最终也只会得到一个差不多的结果。而正是这5%,却将高手和一般人彻底区分开来。
就像我们常说的祖传秘方,往往前面95%的药材如果没有最后5%的调剂,那么,也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种药丸子而已。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也为多数人所不齿,更多的人往往去用大局观和格局来进行否定,认为要往大处想而不要在意这些细枝末节。但试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这些最起码的小事都做不好何谈谋大局。
有个高手在处理关于邮件回复的问题,只有在当收到了对方回复“确认”之后,才算这件事情结束的态度。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之中,往往当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时候,更多的人是抱怨,“我明明已经和对方说了,是他自己没有完成,都是他的责任”。
遇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人是在外部找原因,找其他人和环境的问题,而现在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是否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提升自己对于工作的闭环和跟踪的管理。
所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就像爱迪生所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牛人尚且如此,我辈何谈妄言。
是的,那些成功也许就是比失败多了那么1%,而正是这1%的差距,却值得每个人穷其一生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