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9月收到花友分享的第一批非洲堇苗开始,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养了2年半的苦苣苔科植物了,总体感觉这个科目下的植物繁殖简单,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开花性好,北方室内盆栽,基本可以四季开花。
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不耐旱,18年夏天因为外出旅行,未做任何保湿措施,一周后几乎死绝。
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尝试养过非洲堇、迷你岩桐、大岩桐、堇兰、双心皮草、蓝海豚、大天鹅等。我个人最喜欢堇兰,但也觉得堇兰相对最难养,容易消苞,当然可能跟具体品种有关;非洲堇开花性可能最好,迷你岩桐和双心皮草属于小家碧玉型的,也别有一番韵味。
先来一张我最喜欢的堇兰照片吧,它在那个夏天永远离开了我,也算借此文缅怀一下曾经陪伴我的岁月。
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养花的心得吧。
繁殖
苦苣苔科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成活率虽不尽相同,但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大致有如下方式:
- 播种
迷你岩桐、大岩桐结种容易,采用此法可快速大批量繁殖,也可人工杂交培育新品种,但若遇到亲本性状不稳定,后代有可能产生变异。我繁殖迷岩多采用此法。
- 叶插
据说迷你岩桐不能叶插,我也没试过,非洲堇、大岩桐、堇兰均亲试成功,这也是我最常用的一种繁殖方式。
- 茎插
我称之为“茎插”,其实是比较广义的概念,泛指从母体上取下带有茎叶及顶端生长点的部分,扦插后生根成新株。包括非洲堇、迷岩、大岩的砍头重栽,侧芽扦插等。一般老株开过两三茬花后,开花性会变差,多采用此方法赋予新的生命力。理论上此种方法可能是从繁殖到开花所需周期最短的,我繁殖迷岩会用此法,非洲堇更偏爱叶插。
- 其它方式
除上述三种方式外,对于岩桐类的带球茎的,可以将球茎切分,分别栽种,形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但需保证每块切分下来的球茎都有芽点。对于一些不爱出侧芽的非洲堇品种,可砍头后让底座萌发新芽,砍掉的头可如上第三种方式直接扦插,而萌发出的新芽待长到一定大小亦可砍掉扦插。堇兰也可砍头繁殖,活着垂直切分成两半或更多半带根分别栽种繁殖。
每种繁殖方式虽开始阶段各部相同,但一旦成苗单独栽种后,就完全一样了。前期特别需要注意控制湿度,高湿度是成功的关键,各种繁殖方式具体实施概述如下:
- 播种
可用类似透明打包餐盒这样的器皿,底部覆泥炭土1-2CM,浇水至沼泽状,将种子均匀撒上,然后用喷壶45度角朝上喷水,让水滴洒落进盒子(因种子细如尘土,且不可对其直接喷水,避免被喷飞),盖上盖子,防止在温度适宜,有散射光的地方即可。7-10天应该就会发芽,长出真叶后可适当去掉顶盖,增加采光度,但需要一直保持土壤湿润,待长出4片真叶后,可移苗。
- 叶插
器皿同播种,底部覆泥炭土2-3CM,浇水至沼泽状,取母株中间层的叶子(底层叶子太老,顶层叶子太新均不是最佳),叶柄至少要留1.5CM,45度切口朝正面(苗从切口处长,所以正面朝上利于苗从正面长出来,方便日后管理),顺着切口方向45插入土中约1CM即可(插太深不利于出苗)。之后和播种差不多,只是移苗时要注意苗与母叶分离时,一定要让苗带根,否则无根苗还得扦插生根。
堇兰叶插我曾跟一位前辈学了一招,比较省事。将叶子以中间的叶柄为对称轴,底端两侧各45度斜切,然后放进自封袋,滴几滴水进去,让水没过叶柄,挂在背阴处,每天观察水不足了就再滴几滴,生根之后可土培,待新芽长出一片稍大点的叶子即可分株移苗。
- 茎插
基本和叶插相同,抱持住湿度,生根后即可移苗。
在繁殖育苗、幼苗养护阶段,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湿度,只要湿度保持住,成活基本不成问题。
日常养护
苦科植物不耐旱,但也怕涝,所以可以勤浇水,表层土干了就浇点水,不用每次都浇透,保持盆土常湿润即可。最好不要往叶子上喷水。
我用泥炭土栽培,没有上底肥,生长期大约一周一次“必绿”,有花苞后换“必开花”,有时候忘了可能一个月才施肥一次,这个随个人心情吧。
一般认为苦科植物怕阳光直射,所以最好是东西窗养。我个人的感受是大岩桐还是比较喜光的,南窗即使夏天也没问题,其它品种我的最佳位置是南客厅窗边,此窗外是宽将近一米的南阳台,这样冬季可接受全日照,夏天早晚日照,正午太阳无法直射。
花期
主要想说一下大岩桐,最好用稍大一点的盆将植株养得比较壮实后再开花,不然有些重瓣品种,花比较大比较沉,容易压弯整个植株。
关于开花我个人的一点经验:
- 用小盆养容易早开花。
- 有花苞后尽量不要给花换地方,容易消苞。
- 若只长叶不开花,可采取一些极端手法,比如盆土干得不行了一次性浇透(前提是还没被干枯死)等。
最后附一些开花图,也算是纪念一下我养苦科的经历吧。
- 非洲堇
- 迷你岩桐
- 大岩桐
- 堇兰
- 大天鹅
- 蓝海豚
- 双心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