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工作后第一次回老家过年。与之相伴的还有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回自己家,因为父母在老家买了新屋。第一次见到去年出生的外甥女,和已经为人母的姐姐。第一次以乡土认可的“大人”身份参与到早已越来越淡的年俗、和亘古未变的亲情人伦交往之中。
确实有很多新的、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持续了很久的工作作息被取消了,在“工作即意义”的当代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休息也是一种灾难。如何保持平衡,颇费功夫。好在缓过来了,趁着这个机会,终于有时间提笔写下今年的贺词。
其实有许多话在心海脑海中盘桓许久,像一棵棵扎下根的植物,时不时看一眼,花朵果实四时不同。
在这个节点,权都当做“余论”,一股脑地塞了进来,作一盘思想的年饭罢了。
对气候的迷思
构思了很久,头绪万千,真动笔的时候大纲(段落标题)却仿佛自动书写,一蹴而就。做内容的人,偶尔有这样的奇遇。便知道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长久的闲思结果了。
为什么叫气候呢?键政圈和政论圈总爱谈大趋势和局部气候。在我看来,媒介,包括网络,都是现实的映射。随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高度媒介化和组织化,媒介也在变得越来越现实。媒介的气候,也因此往往成为现实气候的反映。一体两面,无分彼此。因此人们总是哀叹,在网上再也找不回千禧年开始时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桃花源破灭了。
最近有人翻出一段早年影视剧,是中学生抱怨说现实里跟谁都不能说心里话,因此自己更喜欢网络聊天室。引得如今的观众纷纷失笑,不得不说是我们时代非常典型的一种景观。想想,所谓的上古网络世界,距今也不过就是二十多年。而再往前的万维网史话,恐怕要冠以“太古”才恰当了。
说这些不是要展开做一篇媒介论文,而是想提到我今年的一个感受,叫做“超越媒介去生活”。算作“爱真实的人,真实的爱人”的进阶兼简化版本。
气候的迷思是什么呢?人人都认为应当注意气候,甚至对气候负责,或者呼吁让气候对我们负责。但却总在呼喊之间,忘记低头看路。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
毕竟气候和天气还是不同的,天气类似于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但在谈论气候好坏的时候,总是默认抬头看天。
这和“房间里的大象”倒还不同,并非是对问题的分析出了纰漏。而是在主义的纠纷中,搁置了行走的意义。成为观天的人本无妨,但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不会坐井。
媒介会更鲜明地放大气候的痕迹。媒介像云,数据是云,平台以云栖居,但人得脚踏实地的活着。在每一次被留言刺痛、被热帖挑逗、被网络最底层最新鲜的质料刺激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惊醒,进行一种解构英雄式的思考。也就是这样一种问题的反问“英雄会拉肚子吗 ”,我问“对面的ta今天过得好吗?”
所以我对解决问题的看法也可能有所不同。我越来越发觉这样一个现实,也就是我们的现代生活似乎非常抗拒对情绪的处理,没有人愿意或者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责。这样是好的吗?就像我们毫不犹豫地建起高楼一样,是不用担忧百年之后的事情的,对吗?
我觉得不对。所以今年我越来越注意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去学会什么叫尊重他人的生命历程。去尝试找到超越主义和意见的”最大公约数“。
我也发现,真正完整的理性不会抛弃情感,而对感性的鄙弃几乎成为一种父权制的帮凶。更会发现,原来人们这么不会“爱”,甚至不用多么强烈的情绪,都能让老成持重的人手忙脚乱。
论打伞的方法
小的时候,我随着爸妈天南海北地跑,三教九流的人见过不少。待人接物和和气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不容易,几乎刻进我的DNA。但我如今才算找到他们的解释,或者说是赋予这些原则我的时代的解释。
我开始着意观察城市里穿梭的快递员外卖员们,他们刷点什么,讨论什么,嬉笑怒骂的方向是什么?我对大楼里的隐形人格外感兴趣,那些被科层和岗位框起来的清洁阿姨、扫地阿姨,保安大叔,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就像”家养小精灵“,但他们也是鲜活的人。他们会喜欢吃什么口味?会操心什么?休息时间如何消磨?
你会发现自己几乎对世界一无所知,他人即世界,你从每一个宇宙穿过,却把它们视作尘埃,认为宇宙空无一物。他人即世界,我拒绝世界,却渴盼世界接受我,这并不公平。别人的生命历程与我完全不同,认识到这一点,可能才是通向理解的道路。
好像看起来有点难以理解。其实是因为我的这一看法包含着至少这么几个前提假设:世界没有义务展示自己,所有求索都是在给自己解释;主体的觉醒往往伴随着自以为是的膨胀,但他人没有义务为此埋单;我们从不同的道路行来、交汇,就像在两点之间随意连线,知道来处和归处,中间怎样其实并不重要,这也算是”无为“之一种。
那么你会不难发觉,不做预设、不带包袱、不下批判,你就几乎摆脱了互联网带来的极化思维和行为模式,即使仍然在赛博空间之中,你也可以去真正平等地实现心灵的交往。
这并不意味着成为圣贤,以我的实践来说,该生气的还是能被气死,运气好的话每天能气死八百回。但我知道我生气是因为他人让我不满意,但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需要我对自己做出解释。然后我就开始理解,甚至可以侧写出对面的心绪和某些印记,也能发觉“原来我对某一问题是这么想的”,而不会在云雾中迷失,恐惧或愤怒地向未卜的前路扔石子。
其实为什么许多时候我们在游戏中随机遇到的队友反而更投契呢?也是因为游戏已经帮我们完成了一轮筛选,它设置了共同的预设,埋伏了一致的目标,抹消了各种外显的高下,在局部气候中创造了一种”大同“。
但人的生命不可能停留于一地,局部气候的好坏其实无足轻重。我们打起伞往前走,在整个世界散步才是正经事。
明天穿云而过
有这些牢骚,因为2021年实在是划时代的一年,我可以先于史学家大言不惭地断言。疫情刚来时候,有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五四”,当时觉得夸张,在2021的种种事件之后,觉得倒也妥当。但更重要的是,之后呢?
和他人和时代相处是外,和自己相处是内,内外相谐,是在人世间修行的主题。但当云雾翻涌,爱恨流转,人就容易回到蒙昧,容易行错路,容易乱投医。
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都想与世界和解,有时候就需要一点帮助。我很乐意做点起火炬的人,但在茫茫渺渺之中,这是不够的,我们要的,是穿云过去。
去年毕业的时候,曹老师为全班写了一份毕业致辞,标题叫《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我很喜欢这个题目,反复推敲了几次,因此附和着写下这个题目。刚好今天终于起了一卦六爻,得本卦雷泽归妹、变卦山水蒙,与近来所思所感相互印证,倒也切题。
所以就到了今年的口胡解卦时间。雷泽归妹,少女配与长男,阴阳相谐,本是好事,但所处不正,耽于眼前,有未来之忧。如同沼泽上雷云密布,雨水固然润泽,但天雷隐隐,还需要守正持中。变卦山水蒙,上山下水,象征泉水自山中出,汇成江海,有启迪开蒙之意。也意味着初时蒙昧迷茫,前路艰险,需把握时机切合时宜,蒙以养正,心念通达方有圣功。
就卦象而言,确有隐忧,但都算旺相。因此,结合近来观察,也为了便于朋友们理解体会,写成了48字批语,大略概括此卦中心思想,大家按图索骥。各取所需:
稳中求进,守正执中
莫贪眼前,莫走旁门
以和以礼,远人自来
生财有道,居安思危
祛除蒙昧,查漏补缺
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不难看出,今年应该是积蓄力量、走出蒙昧的一年。在我而言,是继续学习继续修炼的一年,也是继续敞开去超越我执、知行合一的一年。
我还是坚持去年的看法,我们的时代纷繁喧嚣,就像被摇晃起来的茶杯,沉淀是早晚的结局。前些天我说,社会的流动往往难以达成全部意见的共识,一时的共识也需要不断去维护去修正。今年我把他们统合起来:茶水会凉,茶叶沉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熄灭炉火,被动等待。
过去我们常喊:我们是主人翁,未来是我们的。却忽略了主人翁恰恰是最劳碌最挣扎的,但不要因此放手。花虽然带刺,也要仔细拿住,不可落于他人。这才是主体性的意识,主体性的成熟。
山下有水,云蒸霞蔚,人在山中,不知所出。不要怕,不要惧,不要怒,不要悔。我们不妨探寻同道,反正明天就在云海的那一边。
我们就穿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