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潮汕人创业史

 #创业成就#马介璋把潮州菜做成全国品牌

   今天,走遍全国各地,都有潮州酒楼。这就是马介璋的功劳,是他第一个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国的。

#创业项目#

1988年,马介璋在深圳晶都酒店开办全国第一家大型外资潮州菜酒楼佳宁娜。

   在深圳设店之后,佳宁娜相继在广州、温哥华、泰国、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开设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

“佳宁娜”在潮州话中是“老乡”的意思。佳宁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于其多方面的独到,而潮州商人对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动,也是带动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马介璋创造了一个潮州菜的品牌,让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销员。遍布全国各地的潮州菜酒楼,成为佳宁娜稳定的利润来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扩张的势头不减。


潮汕马总百科图


#创业故事#

   1949年,7岁的马介璋随父母从广东潮阳去香港。全家人挤住在香港贫民区的一间小木屋,马介璋睡梦中曾从小阁楼上踩空摔下来,下巴至今还有伤痕。15岁初中毕业,马介璋到母亲打工的一家毛衣厂当学徒,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懂的他,到母亲的工作间询问应该怎么做,被老板碰上,认为他贪玩无心工作,当即炒他“鱿鱼”。马介璋安慰母亲时是这样说的:“终有一天我要开比他大10倍的工厂!”

   第二份工作是当牛仔裤裁缝的学徒。机敏的马介璋很快成了熟练工,白天在车间缝牛仔裤,晚上还做缝纫,一天工作18个小时,每个月能挣300多元。干了两年,除去交父母补家用的部分,自己也攒下1500元。一心改变自己打工命运的他,迫不及待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创业转业点#

他用这笔钱租下一个地铺,买了两台旧的制衣机,然后与大厂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发给家庭主妇加工,再收回来自己做“上裤头”等工序。

   这样的家庭式加工一干就是三年,他从中赚取差价,做得十分顺利,铺位规模逐年扩大,竟赢利10多万元,雇工达到250人。

   接着马介璋通过经纪人介绍直接为外商加工,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又大幅增长。于是他买地造房,建起1万平方米的达成制衣工厂,步入香港制衣商的行列。

后来他依托内地,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泰国等国家与港澳地区都设有企业,组成以生产牛仔裤为主兼营布匹、拉链、纽扣等副料的香港达成集团。

   马介璋的誓言没有落空,他的工厂比当初炒他的老板的工厂大了几十倍,还获得“牛仔裤大王”的美称。

#创业飞跃#

马介璋是第一批投资深圳的港商。1985年,他开始调整策略,把投资由香港转向深圳。这一招使他的事业有了全新的飞跃。从1985年开始,马介璋在深圳投资500万元设服装厂,第二年就增资到3000万元,继而他又参与了制鞋、旅馆、娱乐业等投资,在宝安县发展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工业村等。在他的带动下,大批港商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掘金”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达成集团、佳宁娜集团董事局主席。


潮汕 东东厂

徐洁东

文参考<春天的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句话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读书学习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要等上书山,要在学海泛舟,是要付出一定代...
    豫妞萍姐阅读 1,488评论 0 0
  • 面对陌生的事情,我第一反应总是抗拒。害怕失败、害怕去面对,学之前总会设置一大堆问题去否定这个事情,还没开始怎么知道...
    Da菇凉阅读 3,030评论 0 0
  •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喜亭_bf8f阅读 1,482评论 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