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是2010年6月16日在企业员工培训会上的讲稿,此次发表略作修改。
一、写作的重要性。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古人为什么要造字?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因此语言文字就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所以,从文字诞生起就有了写作。到现在写作仍然是高等院校文科类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也是好多理工科院校要开设的一门课程。为什么大专院校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人通过网络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聊天,其实这也是写作,只不过是把手写变成了键盘,把纸张变成了荧屏。
二、写作的特点。
1、鲜明的目地性
你写一篇东西,或表情达意、或说理论事、或颂扬先进、或传播经验等等,总之你要交流点什么、表达点什么?都是有鲜明的目地性的。或藏之名山,或传之后世,都是有其功利性的。所以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一动笔就影响别人,一点功利都不讲的文章从来没有。
2、明显的综合性
一篇文章不管长短,不管什么体裁,都是作者本人一个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的反映。我们写文章的人都有体会,为了写好一篇文章,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各方面的储备,甚至挖空心思,搜肠刮肚,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中国历朝历代多采用“以文取士”的办法,直到现在所有的入职考试都要进行笔试,考核一个人往往要考作文。
写好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很重要。《红楼梦》里有句话叫“世事洞名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洞明”就是眼力,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练达”就是生活阅历。如果你对生活不了解,不懂人情世故,那肯定写不出好文章,写东西就显得捉襟见肘。文学创作、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作家们管这叫“采风”。 所以,你的知识储备、你的生活阅历、你的思想认识能力对写作至关重要。
3、很强的实践性
写作是一种能力,主要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能技巧。懂点道理并不很难,难就难在从道理到能力的这种转化。这种能力和技能技巧要通过作者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并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体味、揣摩、直到有所“悟”,才能把道理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熟练的习惯和手段。才能真正用于自己的写作,指导自己的写作。懂点知识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止境。大家不要以为搞点培训、听点辅导,就会文思大进,下笔如神,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写作无师傅、创作没世袭。老师、作家、专家都不可能直接地传导能力,只能给你传授知识,或经验、或体会、或方法、或途径等等,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成能力。这个任务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只能自己来完成。
老师不是一点作用也不起,作为外因,可以起到指引、点化、督促的作用。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写作也一样,没人逼不行,给点时间、给点任务、加点压力逼他一下还是很管用的。
三、写作的途径
鲁迅讲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话是对的,是抓住了事物精髓的经验之谈。我总结大概有三点:
第一多看。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讲的要“多看”。我给你举个列子:老作家冰心七岁就读完《三国志》,十一岁前读完了《水浒》、《聊斋志异》、《西游记》、《红楼梦》、《东周列国》等等,她在回忆录里写到:“这时我看书看迷了,真是手不释卷,海边也不想去,头也不梳,脸也不洗,看完书,自己喜笑,自己流泪”。 巴金也是这样,他把《古文观止》里200多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他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操千曲知音,观千剑识器。看得多了就能摸着文章的脉络,领悟写作的要诀。
第二多写。唱戏的讲究“曲儿不离口”;练武的讲究“拳不离手”,写东西不练永远学不会写作。 鲁迅一生写了多少?创作出了16卷集;翻译作品10卷集;共计达600余万字。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他们一生又写了多少东西?每个人都像是一座高山、一个大海,凝聚着智慧,凝聚着勤奋。大凡能写的人、会写的人都是非常勤奋的人,认真的人,能吃苦的人。“台上几分钟,台下千遍功”,唱戏的如此,画画的也如此,写作也一样,不比打球、画画、唱戏容易,要有一定的耐力;要有一定的韧性;要有吃苦精神;要有写作热情;要有勤奋苦练的劲头!
第三多了解。也就是生活的积累。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再好的写作功底,也不可能写出好东西,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作家在写一部作品之前都要体验生活,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自觉培养两种习惯,一是看好书;二是勤练习。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把生命延续到极致。只有自己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才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