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关于故乡的文章题目,选择了这幅电视记录片里的一个瞬间,是湖北省的一道美食,叫欢喜团。
远离了很久,很久的故乡,虽然再也回不去,我还是想借这些文字和图片,祝福故乡的父老乡亲,祝福他们和这道美食一样,永远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平平安安。
从1989年考学之后,自己进入到这个城市学习开始,慢慢就和故乡越来越远了。
那个时候,自己还可以在每个周末,骑着自行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骑过长长的马路,再推着自行车上两道土坡,再骑行1公里多的乡村小路,就到家了。
记得那个时候,每次骑在乡村的小路上时,尽管坑坑洼洼,不好骑车,但心里都特别乐呵,因为不远处就可以望到我的村庄,那些低矮的土墙,青砖红瓦,以及家家户户屋顶飘荡的炊烟,还有路边吃着青草的小羊,玩耍的孩童……
这一切,都催着我急不可待地回家,回家。
每次回家,放下自行车,就可以吃到母亲做的家常便饭,有时是白菜豆腐炖粉条,有时是饺子,有时是扯面,有时是麻食……煎饼、菜盒、拌汤等。
母亲做饭特别好吃,再简单的食材都会做出和别人家不一样的味道。
几年在城里上学的生涯很快就结束了,那些美食的味道却一直都在记忆深处。
1992年8月,我开始在这个城市正式工作了,起初还坚持每周末回家,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回家的次数减少了。
再后来结婚成家以后,也基本是每周都回老家看看父母,给家里买点好吃的,给父母买一些换季的衣物。
不管什么时候回去,母亲总是会在厨房忙乎,会给我们蒸凉皮、擀面条、蒸包子、烙油饼等等。
在记忆里,似乎故乡最深的记忆就是这些食物的味道,以及父母宽厚善良的品质。
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多事情,有的事情都是不曾预料的……但无可奈何,只有面对和接受。
记得在2001年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我去了外省的一个城市。
当时去这座城市,是因为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那个时候能被选派外出学习可以说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
但依稀记得自己当时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一方面是放心不下年幼的孩子,另一方面我实在想像不出在异乡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异乡的一切是不是会和故乡一样呢?我在心里特别纠结,知道那一天坐上绿皮火车,与我的故乡和城市背道而驰时,才不得不接受了要去别人城市的这个事实。
起初刚到达那个城市的时候,很不适应,除了听不懂的方言,还有陌生的人潮,以及深夜里那些陌生的灯火。
那个时候,每天夜里都会听一首歌曲——《最真的梦》,这首歌曲陪伴自己度过了很多个孤独的夜晚,也缓解了我思念家乡的心情。
几个月之后,学习结束,踏上归程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在我们的火车站看到单位领导来接我们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开心。
那一瞬间,我就知道,不管离开多远,多久,故乡,才是让内心变得踏实的地方。
那段时间,可能是我这一生离开故乡最长的一段时间,此后,虽然隔三差五,也有去外地出差的时候,但短则一周,最长也就是15天左右。
在很多陌生的城市,穿过陌生人潮,走在异乡夜的辉煌中,几乎很少有留恋的时候,每次,都坚定的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我的心,我的家,都在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再后来,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的村庄被拆迁了,从此,那个祖祖辈辈居住了无数年的村庄再也看不到了。
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再也看不到了。
那些用农家饭菜再也做不出那种柴火香的味道了。
村庄被拆迁后,经常想起来在老家时,母亲用大铁锅做的好吃的,那呼呼的拉风箱的声音好像还在耳边。
大铁锅做出来的食物,还真的和天然气做出来的不一样,或许是自己适应了大铁锅的味道吧。
想起来那些摊的焦香的煎饼,卷着酸辣土豆丝,还有烙出来的大锅盔,炖煮出来的大烩菜……感觉没有什么美味能比的上那些家常的味道。
可惜,时光流逝,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故乡已被高高耸立的楼房代替了,自己也很久没有回去了,但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却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