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相关人物】: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释】:
说子之道: 说同悦,冉有自谓非不悦于孔子之道,但无力更前进。
中道而废: 废,置义。如行人力不足,置物中途,俟有力再前进。驽马十驾,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今女画: 女同汝,画同划。中途停止,不欲再进,如划地自限。
【译】: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释】:
约:约束。
畔:同“叛”。
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析】: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广泛学习文化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知识丰富,而忽视规范秩序,行为迂腐或浮躁的人,不能有益于社会及大道,甚至适得其反。孔子在此指出了规范对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释】 :
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析】 :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