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语言对孩子的重要性
为什么小时候同样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上了学以后会在学习能力上差这么多,会“输在起跑线上”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语言,我们大脑当中的神经元连接是用进废退的,当神经元有用的时候,它就会加快连。小孩在三岁以前的神经元生长速度是惊人的,比我们现在要强得多。一个小孩子三岁以前学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一生中所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
所以,那个时候大脑在快速地发展,在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大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节省能量。当大脑发现有些神经素好像没什么用的时候,比如,眼睛长期患有白内障,大脑就会认为视神经的通道没什么用,没用怎么办?关闭,当神经素关闭以后,就算把光学通道打开,也没法再建立连接了。以后再恢复起来就变得很困难,而这个阶段就发生在三岁以前。所以,三岁以前的家庭,才是真正决定这个孩子未来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个地方。
研究表明那些脑力工作者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普遍学习成绩会比体力工作者家庭的孩子要好一点。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统计,会有特例。原因是研究发现两类家庭中的孩子,在三岁以前相差了3000万个词汇量。
脑力工作者家庭的家长会跟孩子不停说话,在还是婴儿期父母就开始不停地说:“宝贝你看到妈妈了吗?”“这那是什么?”父母在给孩子不断解释、不断地说,使用的词汇量极其丰富。然而,在福利院里的孩子,或者是父母都从事着重体力劳动,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家里,一个老奶奶陪着孩子,也不跟他说话,或者把孩子丢给电视的那种家庭中,孩子所接受的来自父母的语言,竟然相差3000万个词汇。
有人说:我把孩子扔给电视,电视不是也说话吗?电视跟这个孩子也在不断讲话,难道不行吗?不行。
孩子学东西靠的是反馈,也就是说,当父母跟他讲话的时候,小孩子呵呵一笑,然后父母也跟着笑,孩子才会觉得“我理解对了”,或者小孩子皱眉、哭,父母也跟着皱眉,小孩子就会觉得:对方能够理解他。所以,当孩子把自己的表现和外在的世界建立起来连接的时候,这个连接才是健康有效。
父母的语言决定着孩子大脑当中神经元连接的丰富程度以及连接的方向,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是社会非常宝贵的一个资源。而这个连接建立的最有效的时间,就在三岁以前。
当然,我知道有很多父母会想:我的孩子都已经过了三岁了,怎么办?
虽然我们不能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但是现在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当然是十年前,其次,就是今天。
我们观察很多家庭,发现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言太过简单粗暴,这也是很大的问题。因为语言比较贫乏,所以跟孩子说话说的都是:“不要动,放下、别捣乱、你这熊孩子!”把这些家庭里的录音拿回来听,你会觉得当个孩子真糟心,每天耳边充斥的全都是指责,全都是阻止,全都是“不要”。你想这个孩子能建立多少不同的联结?
过去有一个广告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听不得“起跑线”这个词,大家认为这让家长们很焦虑,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也没有错,但是你要知道:孩子的起跑线并不是学区房,并不是父母有多少钱,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你的认知,是父母有没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改变,愿不愿意为了孩子去读一些书,这个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你们的家,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区房”。
二、父母语言的3T原则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3000万词汇有多大的力量以后,接下来,我们就知道怎么能帮助孩子,怎么正确培养他,让他能够建立更丰富的连接。父母的语言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3T原则:
第一个T,叫Tune in,也就是“共情关注”。
首先,你得能够愿意倾听孩子说话,当孩子说“妈妈我听不懂”。你可以说:“你听不懂啊?那妈妈念慢一点。”这就是共情关注,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关注他的,他说的每一句话在你这儿会有反应,这时候孩子才能够相信语言的力量。
为什么很多家庭的孩子喜欢撒泼打滚,喜欢躺在地上大喊大叫,或者跟你硬杠?因为孩子觉得说了没用,他在家里说什么话大人都没反应。父母的表现是:只要这个孩子不闹,这事就可以忽略。所以孩子慢慢就觉得语言是最没用的东西,在家里想得到什么东西,“说”都没用,只要不哭、不喊,不跟父母对抗,就什么都得不到。这种情况进一步会引起权力争夺,要么就是父母无条件的让步,这就是许多家庭没有共情关注的结果。
比如孩子摔跤了,你要过来关心他疼不疼,而不是简单跟他讲说“勇敢点、不要哭”。所以,第一个“T”是共情关注,就是你要去跟孩子对话,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尊重他的情绪。
第二个T,Talk more:充分交流。
这既包括父母要多说话,也包括孩子要多说话,双方要深入地聊进去。绘本哪天念完其实不重要,刚念了前两篇,孩子就开始和父母聊起来了,越聊越嗨聊到别的地方去了,没关系。谁规定了这个绘本今天晚上必须要念完呢?但是很多父母就着急,觉得今天晚上的任务没完成,让孩子别说话,然后就一直念,这就没有Talk more,我们需要跟孩子更多地、深入地去沟通、去说话。
第三个“T”,叫Take turns:轮流谈话。
我说几句,让孩子说几句,鼓励孩子加入到谈话和沟通的过程中来,把这3T原则发挥出来,父母的语言不知不觉就变多了。
为什么很多人回到家里不愿意说话?其实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累。确实,白天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很疲惫了。父母即便很累,也要打起精神来,至少我们要做到倾听,你可以少说几句话,你可以问他问题,问他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省很多劲儿,你只要问完开放式问题,他就要说一大堆的话,你只要耐心坐那儿听就好了,耐心地听的过程也是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
三、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的技巧
接下来,我们要善用夸奖,要夸奖孩子做事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简单的夸奖他的结果,这和终身成长的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可以配合使用。
那么,什么时候批评孩子呢?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一定要指出来,父母如果不指出来,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边界在哪儿,但是你要知道:指出错误的时候,你批评的是那件错误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人格。
比如,孩子说了一句谎,这时候你可以讲:“你说的这句话跟事实不一样,好像事情不是这样子的。”然后告诉他,什么叫作事实。我见过很多父母喜欢说的话是“你是个骗子,你在骗人”,这些直指人格的话,当你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去伤害他的时候,会大幅降低他的自尊水平,所以,我们要就事论事,讨论事实。
另外,在跟很小的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多用名词,少用代词。什么叫多用名词?比如:“麻烦你把花瓶给我。”你看,这句话帮助孩子建立了一个新的词,这是“花瓶”。但是,如果你说“你把那个东西给我,去到那儿去”,这用的就是代词。
还有,要多提开放式问题。提封闭式问题是人们的一个习惯,因为封闭式问题能够显示出高低的关系。“听懂了没有?吃饱了没有?你冷不冷?”你看,凡是让对方二选一的这种问题,都是封闭式问题。这种提问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压力。
但开放式问题不一样,如:今天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觉得妈妈今天做的饭怎么样?你看完这个电影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都是开放式问题,当你能够问对方开放式问题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被尊重,这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且开放式问题能够问出对方一大堆的话,所以我们需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要让他更多的说话,父母就要学会这种开放式的问题。
3T原则之外的第四个T ,在现在这个世界中仅仅有3T还不够,还得有第4个T。第4个T是什么呢?叫作Turn it off,“把它关掉”,把手机关掉。
犹太人为什么教育的效果很好,因为犹太人有安息日,在安息日之前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需要聚在一起吃饭,这是仪式。吃饭、喝酒、唱歌、聊天,之后爸爸要跟每一个孩子聊这一周的学习情况,这一周有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事。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创造、规定一些没有手机的时间。把手机放在一边,和家人相互深入交流。
最后希望可以把这个课程传播给更多的家庭,让他们知道:不能够把孩子简单地甩给一个精力不足的老人,也不能够把他简单地甩给电视,或者把他扔给幼儿园就不管了,有的幼儿园老师都不跟孩子说话,就让孩子坐那儿看动画片,这会妨碍孩子头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忽略了他三岁以前将大量把词汇和实体建立连接的机会。那很可惜!因为这个事情是非常难以弥补的。
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陪孩子,跟他在一起,说更加丰富的词汇,跟他不断地交互,也让孩子多说话,父母更关注孩子的情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关系到孩子大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说,我们把孩子扔给老人是没办法的事,但是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力的问题。老人体力不够,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老人希望孩子能消停一会儿就消停一会儿,他能让孩子怎么消停就怎么来,而且,当体力不够的时候,人脾气也会很大,人一累的时候就容易发脾气,老人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原因都在这儿。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最好还是自己多带带孩子,你可以请老人来帮忙,也可以请一个阿姨来帮忙,但是你下班以后一定要跟孩子多说话。这是这一讲的核心宗旨,父母的语言和孩子大脑的神经发育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父母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