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作风聚民心 以实干精神促发展

    2025年是中央八项规定深化落实的关键之年,喀什地区叶城县紧跟党中央步伐,将学习贯彻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八项规定自2012年出台以来,始终是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硬标尺”。新修订的《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调研、会议、出访等环节的要求,明确提出“到困难多、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减少层层陪同”“杜绝形式主义接待”等接地气的举措。叶城县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必须常抓不懈。在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干部们带着问题调研、带着责任走访,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解剖典型,少走过场”的要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之变。

    精简务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要破除“形式主义空转”的顽疾。2025年开年以来,叶城县以“减负不减责”为导向,从整治文山会海入手,明确“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实文”的硬杠杠。全县推行“会议活动负面清单”,划出“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议一律整合”等红线,提倡线上调度、联合督办等高效形式。不少干部反映:“过去奔波在开会路上,如今脚底沾泥的时间多了;过去熬夜写材料,现在入户解难题的精力足了。”  在精简文件简报上,坚持“能简则简、能并则并”原则。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重复填表”“多头报送”问题,将同类事项整合成“一事一清单”,避免反复折腾;对政策已明确、流程已规范的工作,取消冗余通知,用“一张明白纸”替代“一摞文件包”。

    贴近群众,在倾听中找准服务坐标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而是“干部迈开腿、群众少操心”。叶城县在改进调研作风中,摒弃“踩点式”“盆景式”走访,明确要求干部进村入户时不提前“打招呼”、不搞“车轮战”陪同。在春耕时节的田间地头、傍晚时分的村委会大院,干部与群众聊收成、算收支、问难处,许多过去被“材料滤镜”掩盖的问题逐渐浮现:村民家农机维修点不足、学校运动设施老化、快递收发不便……  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建立“问题台账+责任清单”机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而是通过定期回访、分步推进的方式,把问题解决纳入常态化工作。村民吐尔逊·买买提说:“干部现在来了就蹲点,问题不解决不撤点,这个样子我们看得见、信得过。”

    常态长效,以制度夯实作风根基

    作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难在防止反弹。叶城县不搞“运动式整改”,而是将八项规定要求融入日常管理:建立会议文件“总量控制”制度,设定每月会议时长、发文数量上限;推行调研走访“痕迹追溯”,通过工作日志、群众评价等倒逼干部真调研、解真难。为防止“边减边增”的形式主义变种,设立基层减负“直通车”渠道,村干部、社区工作者可通过专线直接反映负担过重问题。  在监督机制上,注重让群众成为“主角”。定期邀请普通村民、个体工商户参与作风评议,把“会场发言”变成“现场提问”;在村务公开栏设置“作风回音壁”,对群众反映的干部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限期答复。如今在基层,干部们常说两句话:“汇报材料写得再漂亮,不如老乡一句‘亚克亚克’”;“考核指标定得再复杂,关键看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这种转变,正是用制度刚性守护作风韧性的生动写照。

    从帕米尔高原到叶尔羌河畔,八项规定精神已在叶城落地生根。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干部卷起的裤脚、群众舒展的笑颜;这里没有华而不实的政绩,只有田间增产的麦穗、校园琅琅的书声。面向未来,叶城县将继续以八项规定为指引,用务实作风书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让党的好政策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寸土地、温暖每一颗民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