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句很有意思的话:
1)现在每48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累计的数据总量。
2)当今世界90%的数据,是近两年内产生的。
2018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为0.49ZB。这个数据有多大呢?是全人类历史上说过的话(约0.005ZB)的98倍。如果按一本书20万字(中文)计算,这个数据量相当于1400万亿本书,可以装满28万个图书馆。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从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走到了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想一想,你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里面,有万分之多少是有效的?这一小部分有效信息,能被你注意到、吸收、内化、化为己用,又只有万分之几?
我们的信息触觉越来越敏锐,但却同时也越来越「焦虑」。
经常有读者问我:我知道很多信息是无用的,但总会忍不住去刷、去看,害怕错过些什么,信息越多反倒越是焦虑?
01
1989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信息焦虑”的概念,将信息焦虑定义为“一种不能访问、理解或者利用所必需的信息时的压力状态”。
这个概念跟我们今天面临的信息焦虑有较大的区别,我们绝大部分人的信息焦虑,是指人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由此造成的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
这几年,互联网整体的群体极化和社会焦虑,越来越重了。
拿知乎举例: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上,随便一个帖子下面,总会见到各种谩骂、嘲讽、随便一个话题都会和焦虑联系在一起。
无论讨论什么问题,永远都要先分清楚「站队」和「友军」,只要跟自己意见相左,都要么扣上帽子;无论哪个年龄 哪个阶级的人都会在谈论着自己有多焦虑。
当然,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现在社会压力大的缘故,有网民整体素质的缘故,也有平台吸引流量的缘故……但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海量信息焦虑所带来的「群体极化」。
与此同时对应的一种是不焦虑的人同样也是两种极化:
1:无知没有追求的人,就像那个得过且过,习惯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放羊的人,在他的观念里就是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日子是美好的,他是不会有焦虑的意识和概念的。
2:对世界和自我认知很完全的人,可以说是社会的顶层(包括物质和精神)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套自己判断的准则和方法论,所以很难有事情让他们焦虑困惑。投资界的巴菲特,修行界的星云大师皆是如此。
02
那么在信息焦虑的时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正如上面所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焦虑无知的人和对自我和世界有充分认知的人。
既然我们被信息淹没,想要了解这世界的一切的热点和知识,就不是无知的人,那我们对自己和世界有充分的认知就是十足的重要。
自我认知比较充分的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懂得取舍选择哪些信息,便不会被极端的媒体信息所左右而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我们深入一点,看看高自我认知的人到底悄悄掌握了什么,让他们可以从焦虑的指缝中成功溜走。
在高自我认知的人看来,你晒了旅行和美食,不能勾起我的自怨自艾;没有第一时间接收社交媒体信息,不意味着我的人际交往出现重大疏漏;不使用风靡一时的网络新词,也不意味着我对新锐观念接受无能……
毫无疑问,只有对自己深深的认知和接纳,相信自己的头脑能够在众说纷纭中做出清醒的判断;相信信自己的胸怀,能包容他人的不合己见,才能修炼一个定海神针般的强大自我。世事再纷繁芜杂,我仍然清楚什么值得付出,什么应该舍弃。
归根结底,懂得了自己,有了目标和计划 ,有规划和选择的吸收取舍就很容易。
03
在基于对自己清晰认知和明确的方向下,我是这么摆脱信息焦虑的:
1)明确方向、选择性地接收信息。
现代生活的所有信息,若想要全面接收是不可能,只会搞得自己脑袋爆炸而已。“选择性”地接收与自身有关的信息,是每个人都该有的能力,否则信息焦虑症就会缠着你,让你成天喘不过气来。可以尝试强迫自己偶尔关机,打破这种制约。
2)安静下清理思路
每天让自己有一小段信息空白的时间,好好沉静一下,或者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路;而且每周也该有数小时的空白时间让大脑不去工作,每月、每年都该休个假。“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就是最高的原则,身心是需要定期保养的。
3)放慢节奏、活在当下
治疗信息焦虑症的方法是放慢节奏、活在当下。不用和别人比谁掌握的信息多,信息也并不是决定成败的惟一因素。关了手机推送的消息也并不会错过什么大事,反倒减少了很多干扰。关闭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慢生活节奏,好好享受当下也便不会有太多的焦虑。
越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是不能被信息裹挟着走,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白真正需要哪些信息,有明确的目标,懂得取舍。不要被信息的潮流推着走,才能摆脱信息焦虑,好好享受当下。